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第2978号建议答复摘要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一、关于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激活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激发脱贫志气斗志。中央文明办结合工作实际,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推进补齐“精神短板”,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在贫困地区开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服务群众的新载体,是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新平台,中央文明办将试点工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相结合,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努力以试点工作的新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精神面貌。
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通知》,组织各地发挥农村党支部作用,围绕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补齐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精神短板”,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农村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农村群众坚定信念,崇德向善、重义守信,充分调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向贫困地区赠送电视机。2018年春节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22个省(区、市)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没有电视机的部分家庭赠送30万台电视机。今年春节前夕,继续向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没有电视机的8万户家庭赠送电视机,满足贫困群众收看电视节目、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努力提升贫困群众精神风貌。
四是推动贫困地区移风易俗工作。针对贫困地区一些地方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让人“还不起”,“因婚致贫”“因葬返贫”等现象,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发挥《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导向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简报等刊发移风易俗专题信息,引导贫困地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约束作用,遏制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牢固树立勤俭节约观念,努力践行弘扬时代新风。
五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助力精准扶贫、补齐“精神短板”作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重要内容,明确中央各有关部门分别牵头开展的集中示范活动安排在有关省(区、市)的贫困地区和贫困县开展,“三下乡”活动的资金、项目和服务等要向扶贫领域倾斜。
六是加强对青少年“扶志”“扶智”。从2011年开始,中央文明办牵头,与财政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9年来,推动国家级贫困县所在的22个省(区、市)将项目指标优先用于贫困地区建设,累计在国家级贫困县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076所。目前,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国家级贫困县乡镇的覆盖率已达到58.06%。同时,针对中西部贫困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薄弱问题,会同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团中央、中国文联、中国科协6部门启动实施了“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培训交流、集中活动、专人专岗等多种方式支持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
下一步,中央文明办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继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继续在贫困地区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着力造就和培育新型农民。
二、关于培养农民法制观念
司法部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开展乡村普法,加强村“两委”干部法治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涉农主要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农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会同民政部表彰了7批共336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基层事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司法部将围绕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推进“法治扶贫”。不断完善“三农”领域法律法规,做到以良法引领和规范乡村有序发展。指导和帮助村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实现村规民约在所有乡村全覆盖。推动在贫困县、贫困村开展宪法宣传活动,以法治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法治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组织编写脱贫攻坚系列法治读本等宣传资料,推进“法治扶贫”。二是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注重以案普法。在村干部、党员、乡贤中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打造一支永在村的法治宣传队伍。充分利用热点案例、村民身边的案例进行以案普法,努力提高村民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创新普法方式,建设乡村法治文化。组织开展“宪法进万家”活动,让宪法真正走进人民群众、融入日常生活,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权利义务相一致,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法治观念。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积极开展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的活动。制定运用乡村居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动漫作品开展法治教育的方案,加强法治动漫作品创作,让乡村居民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
三、关于注重对农民的再教育
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载体,具有系统性培养优势,我部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坚持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为贫困地区培养具备现代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复合型农业农村人才。
一是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围绕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发展,面向产业扶贫带头人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培训,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在环京津28个贫困县实施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行动,助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经营人才匮乏、技术落地难等问题,提高脱贫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面向产业扶贫带头人的培训主要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等经营能力,面向贫困户的培训主要强化专项生产技能,让贫困户具备依靠劳动改善生活的能力。
二是开展农民职业教育。2014年,我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贫困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可以报名国家承认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今年,我部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开展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工作,重点培养现职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社会服务组织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鼓励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考生积极报考。培养院校将针对高素质农民学习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先进知识、先进技术,以及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设置学习内容。
下一步,我部联合教育部将以培育对象为中心,遵循贫困地区农民需求、遵循客观规律,精心组织实施教育培训,不断发展壮大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农业农村部
2019年9月18日解读: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