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棉花后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字体:[大 中 小]
棉花生长后期是产量形成与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多发期。这一时期棉花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棉籽、棉纤维充分发育成熟,提高棉铃质量;确保棉铃集中吐絮,实现一次性集中采收;确保采收质量,降低水分、杂质和异性纤维,减少损失,为加强棉花后期田间管理,保障棉花丰产丰收,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研究提出棉花后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西北内陆棉区
(一)合理运筹水肥。后期滴施水肥3次左右,保持棉田土壤持水量在60%左右为宜,切忌过湿过干;后期氮磷钾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0%,亩施肥量30~40公斤。
(二)防止棉花早衰。应根据早衰类型和原因,科学施策,在保障氮肥施用的同时,及时补施叶面肥,可用尿素、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肥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三)防治病虫为害。棉花生长后期田间郁闭、不透风、湿度大,如叠加雨水,加大病虫害发生风险。要加密监测铃病等主要病害发生情况,早发现早防控,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或代森锰锌等进行喷雾防治。提倡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方法防治棉叶螨、棉蓟马、白粉虱等。
(四)科学脱叶催熟。准确把握脱叶催熟剂喷施时间,棉花吐絮率达到40%时,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日均气温20℃以上时喷施脱叶催熟剂,北疆和河西走廊一般在8月底至9月初,南疆在9月10~15日。
(五)做好采收工作。手采棉田要选用白色棉制品(棉帽、棉袋、棉绳)进行采收,杜绝使用化纤编织袋、塑料绳、麻绳等,防止异性纤维混入。机械采收要保证棉田脱叶率不小于85%、吐絮率不小于90%,采收前对影响采收作业的沟、坑、毛渠和田埂进行平整,清除田间滴灌设备和残膜等。采收时应保证籽棉回潮率不大于12%。
二、黄河流域棉区
(一)加强防灾排涝。8月底至9月仍需密切关注涝灾风险,要保证棉田沟渠畅通,做到“雨停田干”。积水棉田要及时抢排积水,避免渍害。排水后及时扶正受涝棉株,培土稳棵,切忌硬拉伤根。倒伏严重棉田可推株并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可在棉株下部喷施25%吡唑醚菌酯防治烂铃。
(二)合理进行施肥。后期棉花根系吸收能力衰退,尽量减少根际追肥,以免诱发贪青晚熟。对受涝、渍害或出现早衰趋势的棉田,可酌情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每5~7天一次,连喷2~3次。可结合病虫害防治,采用无人机同步喷施。
(三)强化病虫防控。重点防治棉盲蝽、甜菜夜蛾等,实施统防统治。棉铃虫若百株幼虫数超过10头,应及时用甲维盐或氯虫苯甲酰胺等进行防治。
(四)科学催熟采收。手采棉田应于9月底至10月初(初霜前20天),棉铃铃期≥45天且气温持续20℃以上时喷施乙烯利。机采棉田在吐絮率>60%且预计喷后7~10天气温≥20℃时,采用乙烯利加噻苯隆喷匀喷透。推进集中采收,手采棉在吐絮后及时集中采收,减少连阴雨天气对棉花品质的影响;霜前花与霜后花、白花与僵瓣花、好花与污染花要分收、分晒、分储、分售。有条件的棉田提倡进行一次性机械采收。
三、长江流域棉区
(一)强化防涝抗旱。保持棉田内外三沟通畅,台风雨涝后及时排涝降渍,灾后喷施叶面肥,促进棉花恢复生长。可喷施多抗霉素、氨基寡糖素等防控烂铃。今年长江流域部分棉区高温干旱天气持续时间长,应采取小水沟灌、喷灌和滴灌等方式及时灌溉,做到随灌随排,切忌大水漫灌或浸泡。一般在早上10点前或下午6点后进行,避免午间高温时段进行灌水作业。
(二)强化病虫防控。重点防治烟粉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结合使用生物食诱、性诱及生物源农药等做好病虫综合防治。提倡使用无人机或大型喷药机精准施药,实施统防统治。防治烟粉虱可用联苯菊酯、螺虫乙酯等;棉铃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茚虫威、氟铃脲等。
(三)强化群体调控。做好养分调控,9月上旬前,使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硼、锌缺乏的棉田,应喷施硼、锌含量高的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注意硫酸锌和磷酸二氢钾不可混用。做好株型调控,防止棉株疯长造成田间荫蔽。吐絮期雨水较多时,应尽快降低田间湿度,打掉下部老叶空枝,以利于通风透光。
(四)强化科学采收。棉铃裂开后7~10天及时采摘,采收要防止异性纤维混入,同时做到不同质量的籽棉分收、分晒、分储、分售。
解读: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