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三加”“三减”促农增收
邹城市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用“加减法”促农增收,使农民纯收入大幅增加。
邹城市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前提下,加大资金投入。该市充分利用财政职能支持农业发展。2004年共向农业投入1.21亿元,其中支农专项资金81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000万元;农、林、水等涉农部门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使邹城农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加强引导,疏通增收渠道。该市不断强化政府的信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了邹城坷垃网,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截至目前,邹城坷垃网全年浏览量达36600余次,平均每天近100人次。唐村等镇街还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热线,及时为农民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科技通道”。为防止出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跟风”现象,邹城市坚持不定期举办科技、市场知识培训,去年培训农民10多万人次,培育了50多个专业市场,建立了与外地市场的联系。
减轻农民负担。去年,邹城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税费改革一系列政策,逐步减少农业税率。同时,成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全面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做到了家家有卡、户户明白。该市去年共减轻全市农民负担6000多万元,同时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向全市种粮农民补贴725万元。
为减少农民务农数量,实现劳动力科学增收,该市在引导农民保证粮食增产的基础上,“洗脚”出田、“洗脑”赚钱,通过最大限度缩小农业人口,最大限度扩大非农人口,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该市1523个民营企业吸纳本地富余劳动力3.8万人;通过培育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吸收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等的定向培训和政府部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每年有10万余名中青年农民走向外地,实现了农民的跨地区转移,现在非农人口数量已接近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减少低效农产品,是该市增收的又一途径。他们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标准化农业、订单农业,催生了看庄无公害蔬菜基地、平阳寺镇食用菌基地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还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点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链条式拉动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