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各地动态

甘肃省清水县实施退耕还林促民增收调查

日期: 2004-09-01 08:23 作者: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字体: 打印本页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清水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达94%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属黄土梁峁沟壑区,自然条件较为严酷,全县140万亩可耕地中,坡度达20度以上的就占66万亩.长期以来,农民靠天吃饭,增收缓慢。

  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清水县紧紧抓住了这一机遇,按照“沿梁设带,见坡退耕,逢沟治理,顺路植树”的原则,5年间全县累计造林面积达42.3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0.5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备足了后劲,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

  实施退耕还林后,原来大面积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坡耕地变成了林地、草地,农民吃粮出现问题,同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要求形成矛盾。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清水县努力在植树造林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大功夫,把退耕后良田增加单产、提高总产作为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年间累计新修梯田9.2万亩,新建集雨水窖1.34万眼,发展集雨节灌4万亩,同时引导农民加大对地膜粮食种植、配方施肥、间作套种、复种等技术的普及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通过精种地、种好地,不但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而且总产量每年都稳定在1亿公斤以上,确保了全县群众吃粮安全。

  清水县又是一个天然草场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由来已久。实施造林工程后,大面积荒山荒坡植了树,天然草场面积锐减,再加上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而实施的封山禁牧政策,使清水县畜牧养殖业由传统的放牧型向舍饲圈养方向过度,加之饲草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该县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矛盾,该县大力推广林草套种,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业,在近3年中,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0多万元,全县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同时县上又先后投入380多万元,建起冬暖式牛舍760间、青贮氨化池1000余套,每年实施黄牛冻精授配改良3800头以上。去年又投资120多万元建成了黄牛胚胎移植中心,完成胚胎移植220例,黄牛冻配4200头,初步建成了草川乡、陇东乡等养牛重点乡和汤浴河流域千头以上舍饲养牛小区,预计年末全县黄牛饲养量将达到8.3万头,出栏2.3万头。广大养殖户还充分依托养牛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大力发展家庭规模养殖,全县基本上形成了饲草基地+养殖户+龙头企业的黄牛养殖格局,实现了以草养畜、以畜带草的良性发展,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135.8万头(只、匹),畜牧业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由5年前的26.5%提升到目前的36.25%。

  清水县借助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把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培植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步进行,农业结构向粮、经、林、果、畜等多元化结构发展,培植壮大林果、经作、劳务输出等后续产业。近几年全县年均产干鲜果5780万公斤,果农亩均收益达750元。推广的林药套种模式种植以半夏、柴胡、黄芪、大黄等为主的中药材12.4万亩,中药材年总产量达到366万公斤。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达5万多人(次),年平均实现劳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

  因合理解决了退耕还林中各种矛盾和困难,退耕还林使清水县5.74万农户中的近一半农户从中受益,平均每户累计补助粮食485公斤、补助现金107.5元并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后闲置下来的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农副业生产,拓宽了增收门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880元增至现在的1189元,5年净增309元,增幅达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