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代农民

黑龙江部分种粮大户新形象:开皮卡 穿皮鞋

日期:2018-08-13 作者: 来源:中国农村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穿这么“光鲜”,还能干活吗?廉金生笑着说:“我今年种了500多亩地,种地、田间管理、收割都有农业合作社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早不用自己动手了,只需到地头看看,秋天卖粮直接数钱就行了。”

  像廉金生一样的打扮“体面”的种粮大户在黑龙江省不是少数。不久前,记者在黑龙江省木兰县吉星乡的水稻智能催芽车间遇到了前来给水稻催芽的农民王敏。

  跟催芽车间负责人谈好价格后,王敏把黑色小轿车开进了车间内,后备厢是80多亩水田用的水稻种子。“过个十天八天就来取催完芽的种子,花几个钱也方便。”

  在市场带动下,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渐从生产环节向销售环节扩展,农业经营越来越凸显工业化特征。前段时间,记者在采访春耕备耕时,北安市种粮大户张洪波一身品牌休闲装、脚蹬豁亮皮鞋来到当地现代农业标准化水稻示范基地,查看秧苗生长情况。

  育秧大棚内,绿意盎然,一旁的专业技术人员,只需在电脑上点点鼠标,挂在棚内的智能微喷头就会根据室内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自动均匀地为秧苗洒水。张洪波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就干完了活。

  “以前给棚里秧苗浇水,农民都是提着水桶,凭感觉往苗上洒,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现在都是智能控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北安市现代农业标准化水稻示范基地负责人李富强说,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得益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李富强告诉记者,该基地是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旱改水”项目,由政府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投资建设,去年投入使用。目前建有800平方米的智能育秧大棚100栋、900平方米智能催芽车间1栋、900平方米智能育秧车间1栋,可为周边5万亩水田提供优质种子、工厂化育秧、机械插播、机械收割等全程社会化服务。

  记者在黑龙江省多地采访发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下,农民“高挽裤管、脚踩黑土、泥泞满身”辛勤劳作的传统形象正在改变,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开着皮卡、穿着皮鞋”,甚至干脆当“甩手掌柜”,聘请职业经理人种地。基层干部表示,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革。

  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已经不再满足于自身的种植水平,聘请了一些有多年种稻经验的“老把式”给自己当“管家”,让职业经理人负责种地。

  黑龙江省青冈县民政镇地势低洼,易发生涝灾,今年该镇实施“旱改水”项目。种粮大户李广运说,今年他是第一次种植水田。为了做好水田技术管理,他花高价从种植水平较高的黑龙江垦区“挖”来了种地能手。“社会化服务让种地越来越方面,但如果不懂管理,同样种不好地,必须要向管理要效益、要产量。”

  一些大型合作社同时聘请多个职业经理人。黑龙江桦川县星火乡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自营水稻种植面积上万亩。该合作社理事长文景刚说,前些年自己种地时在农机农资方面没少投入,但都采取的是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每季水稻亩产始终在500公斤左右徘徊。合作社成立后,文景刚决定转变管理方式,聘请了50多名专业农民组成管理团队。

  文景刚说,合作社每年给田间管理能人的保底工资是4万元。经营面积超过规定的平均产量,超过部分就五五分成。如果不是自然灾害原因导致减产,则会罚钱。“这种超产奖励的办法激发了管理人员热情。”

  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采用的“统分结合”“两级分红”的规模化粮食生产管理模式,正被黑龙江省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