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智副主席谈新疆现代农业发展 |
<P align=center><B>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B></P>
<P align=center><B>打造六大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B></P>
<P align=center>钱 智</P>
<P> 新疆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发展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十一五”以来,我们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农业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不断完善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形成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系统、协调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区域特色农业,打造六大农业产业优势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新疆已具备了生产粮食逾千万吨、棉花300万吨、果品近千万吨、反季节蔬菜300万吨、牛奶230万吨、肉类190万吨以上的能力。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连续16年棉花单产、总产和商品调拨量居全国首位。2009年夏粮增产量占全国增产量的83%,展现了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的广阔前景。是我国最主要的加工番茄生产和制酱出口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甜菜制糖生产基地,诸多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也占居全国重要位置。新疆农产品对周边国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外向型农业发展优势突出。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多元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2009年,全区农民纯收入突破4000元,增收近500元,增长14%。</P>
<P> 一、调优结构,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带</P>
<P>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调优农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市场前景,不单纯在面积增减上做文章,更加注重优化布局,更加强调基地标准,更加强化改善品质,更加突出提高效益,围绕区域布局把基地规模调大,围绕产业结构把效益调高,围绕品种结构把质量调优,围绕市场开拓把竞争力调强,统筹规划,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快发展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使新疆农业呈现出宏观布局多样合理、局部区域相对集中、县域微观特色突出的优势农产品发展格局。一是巩固棉花的优势地位。近年来,针对棉花市场波动,风险加大的现实,坚持“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降低成本、节水增效,强化市场适应能力,增强棉花市场竞争力”的方针,面积由最高时2800万亩适当调减至2000万亩左右,产量达250万吨以上,不仅保持了全国最大优质商品棉基地的地位,而且影响棉花市场价格明显回升,效益好转。长绒棉、彩色棉已形成一定规模,有机棉开始加快发展。二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粮食全区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确保了粮食安全。重点加强主产区建设,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粮食生产连续跨过900万吨、千万吨台阶,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三是把特色林果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以南疆环塔里木地区为重点,以建设15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为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主选了红枣、杏、核桃、香梨、葡萄、苹果、巴旦木、石榴、枸杞、开心果、酸梅、小浆果等12个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种。创新了“有效株数”的统计和管理概念,改进了林果业效益考核指标评价体系。2009年全区特色林果总面积超过1600万亩,有效株数达8亿株。特色果品的加工转化开始起步,干鲜果品、加工品出口量逐年增加。特色林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林果收入在主产区的一些县乡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30-40%。四是加快发展畜牧业。针对草原传统畜牧业和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特点,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开拓创新、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两大方向,着力建设“牛羊肉、奶类、细羊毛、生猪、禽蛋”五大产业带,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饲草料保障体系、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畜牧业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等六大体系,推进我区建设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对外加工出口基地的进程。五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我们把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定位在三个层面上,即: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以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为前提,以抓管理、增效益为着力点,以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推进设施农业优势产区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安全、优质、绿色、有机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构建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我区设施农业面积近90万亩,规划到2020年发展到200万亩。六是做大做强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区域优势明显的酿酒葡萄、啤酒花、枸杞、红花、制酱番茄、红辣椒、甜菜、油葵、亚麻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6、70%、50%、60%、90%、55%、30%、20%和20%以上,打瓜、小茴香、土豆、芳香植物、大芸、沙生麻黄、甘草等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特色水产养殖和特色畜禽养殖加快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开发的新亮点。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稳居西北地区首位。</P>
<P> 二、依靠科技,提高特色农业开发水平</P>
<P> 坚持依靠科技推动四大基地建设和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科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普及常规技术,突出组织推广技术新、覆盖面广、增收明显的农业技术,建成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高度重视以提高防治技术为基础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转化和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为促进以粮、棉、果、畜为重点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棉花全面推行了高效高产高密度栽培模式,全区亩产皮棉超过12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2%。2009年还创造出亩产籽棉806公斤的超高产记录。大面积开展粮食高产攻关活动,大力实施小麦丰产科技工程、良种繁育家基地工程和植保工程,粮食单产不断提高,创造出小麦高新节水灌溉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以冻精冷配为主体,胚胎移植技术为先导,加快牲畜品种改良,围绕 “良种、良料、良法、良舍”,积极推广畜禽繁育改良、饲草料加工、重大疾病防控、标准化养殖等综合饲养管理技术,使牛、绵羊和猪禽良种率已分别达到60%、70%、90%以上,牲畜平均畜产品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林果业因地制宜推广矮化密植和矮化稀植,加快推广嫁接改造、套袋着色、储藏保鲜等技术,提高果品质量。仅和田地区枝接改造大核桃树,平均亩产由改造前不到1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提前15年进入丰产期,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倍以上。把开发特色农业与推行新技术节水措施结合起来,全面推广喷灌、滴灌、膜下灌等高新节水灌技术,近几年地方(不包括兵团)每年建设高效节水面积300万亩以上,到去年底已超过1000万亩,为改革耕作制度,推行多熟高效种植,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创造了条件,为开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节约水资源的“三高一节”特色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P>
<P> 三、市场开拓,努力增强特色农业竞争力</P>
<P> 多年来,我们重视发展农产品流通业,积极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组织参加或开展区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通过市场营销实现农产品价值与效益,锤炼了农产品品牌,已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13个、新疆著名商标33个、新疆名牌49个、新疆农业名牌18个。特别是2009年,我们适时把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由基地建设向市场开拓转型,迅速启动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工作,组织、参加一系列农副产品重大展销洽谈会,签约250多亿元,搭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新舞台。同时,我区利用向西开放的地缘和口岸优势,主要农产品出口逆势而上,实现出口货值9.39亿美元, 同比增长45.5%,展示了新疆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的巨大潜力,提振了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P>
<P> 四、加工增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P>
<P> 突出地方特色,围绕优势农产品发展加工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把鲜明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为目标,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精深加工重大项目为载体,突出发展与农民增收关联度大的棉花、粮食、林果、畜产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周边国际市场需求大的出口导向型农产品加工业,与内地省区资源互补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植和组建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2009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7810家,实现营业收入688.38亿元,出口交货值26.96亿元。已发展国家、自治区、地(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9家,其中国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4家(国家级23家),资产总额369.25亿元。他们在开发新疆特色农业产业中大显身手,订单带动农户257.2万户,基地种植面积2893万亩,牲畜饲养量391万头,禽类饲养量1243万只。一些企业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经营,成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P>
<P> 五、夯实基础,改善特色农业发展条件</P>
<P>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特色农业开发条件。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累计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水利建设投资近120亿元,大力推进了以“三河一区一带”为重点,全面实施以节水为主体的大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一大批事关全局、战略性强的重大水利工程相继竣工投产,基本形成了以防洪、灌溉、调水为重点的水利工程体系,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区域性、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灌溉面积(地方)扩大到5700多万亩。二是以林业五大工程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绿洲生态屏障,全区有12个地州市、82个县市实现了农田林网化,45个县市达到了平原绿化标准,95%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实施了一批草原生态工程项目,逐步恢复草原生态。 三是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根据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的需要,在搞好节水建设,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区域农业深度开发,逐步形成新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四是强化农机装备,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在粮食、棉花等大宗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提升粮食机械,稳步发展棉花机械,积极发展畜牧业机械,加快发展林果业机械、节水机械,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1165万千瓦,农业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7.59%、91.19%、45.19%。五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农产品运销条件显著改善。乡镇通油路率达97.5%,行政村通达率达95%,极大方便特色鲜活农产品快捷进入市场、进入加工车间。</P>
<P> 六、落实政策,增添特色农业发展活力</P>
<P> 我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全新体系,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下、在以财政支农为主导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强力推动下形成的。不断探索创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含金量高、推动力强的政策文件,基本形成了自治区地方财政支持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奶业、农村市场、农产品加工、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抗灾减灾等一系列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这些政策效能突出表现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用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始终把握好稳定土地承包、控制耕地征用的政策界限,维护农民权益;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全区形成了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养殖大户和家庭牧场,促进特色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强化特色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增加农业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农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手段和条件,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了农业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多元化发展。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开发。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放宽农业开发准入领域,采取贴息、补贴、奖励、放活产权等举措,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开发,助推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特别是财政注资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培育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增强了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P>
<P> 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新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突出强基础、上台阶主题,推进现代农业四大能力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强基础,就是深化优势资源转换内涵,继续调整优化结构,增强基地建设能力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提升棉花、粮食、瓜果、畜牧、区域特色作物、设施农业六大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上台阶,就是扩大农业优势资源转换的外延,适时实现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的转移,由基地建设向市场开拓转型,重点抓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大力提高现代农业市场开拓能力,带动 加工转化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基地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中心任务,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形成体系、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思路,以区内、区外、国外三大市场为战略方向,以名优特新、精深加工农副产品为切入点,以搭建外销平台、培育流通主体、建设流通体系、注重品质品牌、建立长效机制为战略重点,优先打造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三大农产品展销平台,积极开拓周边外销市场,逐步在华北、华东、华南市场和周边对外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形成“顺畅有序、配送灵活、保鲜供应、四季销售”的营销模式,以此推动我区林果、棉花、畜禽、蔬菜和区域特色农产品长期稳定进入国内外大市场。</P>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