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劳务派遣赢得多方满意 |
<P> 11月13日,记者在伊宁市喀尔墩乡花果山村2组见到了前一天晚上才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返回的外出务工农民木克艳。今年,在木克艳的组织下,共有160名农牧民前往博州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拾花。一方面通过与农五师合作拓展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做好本地企业沟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州直劳务输出工作做到了“内外兼修”。</P>
<P> 木克艳不但身在拾棉队伍中,更是一位劳务输出农村经纪人。木克艳有着8年的拾花历史,她告诉记者,2001年之前,她家仅靠4亩半口粮地,维持一家6口的日常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拮据。2002年,喀尔墩乡组织劳务输出,木克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没想到50天时间就创收2000元。尝到甜头后,她动员丈夫、儿子、女儿纷纷加入到拾花队伍,全家人每年通过拾花可创收万余元。木克艳还介绍、动员更多的邻里乡亲走出去创收,极大地改变了大家的经济状况。</P>
<P> 州直劳务输出所呈现的特点不仅仅只有外出拾棉这一个。州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处长马晔告诉记者,近年来,州直各县市依托本地企业和日渐崛起的各大工业园区,让更多的农民放下坎土曼、锄头,面对钢炉、机器,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变短期转移为长期转移、变季节性转移为稳定转移的目的;做到了“转移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新源县则克台镇则克台村村民库尔班江从伊犁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一名炉前工做起,已经升任班长,成为了每月有2800元收入的蓝领工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P>
<P> 木克艳告诉记者,今年外出拾花的大多是街坊邻居,人均收入达到2600元,拿到三四千元收入的也不在少数。通过州直多年来力推的劳务输出工作,“靠自己的双手,增加家里的收入,减轻家里的负担”已经成为各民族外出务工者的心愿。“7·5”事件发生后,州直各县市劳务输出部门携手政法委,纷纷组织外出工作队做好服务,寻访、探望州直在外务工人员,保障他们安心务工、创收,既做到了延伸州直“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又为更多的像木克艳这样的外出务工者解除了后顾之忧。一举两得不说,还建立起了州直劳务输出部门和外出务工人员之间的一座桥梁,劳务输出工作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势成燎原,风生水起。</P>
<P> 记者点评:创新机制方能“内外兼修”</P>
<P> 新时期、新形势给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输得出、安得住、能赚钱、思想清。伊犁州劳务派遣和输出工作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P>
<P> 伊犁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伊犁河谷人在一方青山绿水间获得了许多的满足,但也给更多的农牧民走出家门,走进工厂、棉田捆上了一道无形的“锁链”。为此,伊犁州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快推行新型工业化进程等一系列强势政策,打破了多年来州直农牧民的桎梏,工厂厂房、广袤棉田取代传统的生产资料——土地,成为农牧民创收、增收的乐土。在完成了解决富余劳动力离土创业增收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州直各部门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送农牧民出家门这一简单的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延伸工作,创新机制,各方协同做好留守、输出人员的各项服务,并派出外出服务队适时了解输出人员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各方诉求,做到了既保障农牧民既得利益,又保证安全输出。</P>
<P> 今年州直有40万人次农牧民陆续奔赴全疆各棉区拾花。从一开始对劳务输出工作的所知甚少,困难重重,发展到今日,州直劳务输出、劳动力转移工作已形成全方位发动、各部门协同保障、农牧民获益增收、各界好评如潮的可喜局面,足见州直劳务输出工作已经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阶段。</P>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