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若羌“枣业富民”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P> 若羌县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塔河断流、罗布泊干涸,若羌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每年大风、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平均多达102.5天,特别是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倒春寒的袭扰,且春夏旱情十分严重,致使梨、杏、桃、棉等传统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给若羌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农民增收缓慢。面对这种现状,若羌县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若羌发展优势和存在困难,立足于若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集中民智于2001年10月确立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红枣产业战略决策。</P>
<P> 发展红枣产业既是若羌各族人民的“红色富民产业”,也是一项惠及当代、福祉后人的系统性绿洲生态改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能一蹴而就的。在红枣产业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的关键阶段,如何保持若羌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县委一班人深入调研,集中民智,发挥民力,不断完善相关措施,确保红枣产业向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产业化方向发展,确保农民快速持续增收和绿洲生态明显改善的共兴双赢.,走出了一条“枣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P>
<P> 找准市场定位,引领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P>
<P> 为实现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若羌立足国内外红枣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群众建议,确定若羌红枣走高标准的有机枣果之路,将若羌红枣的市场定位于“国内外高端市场”。因此,积极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把红枣产品加工业作为若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和扶持好想你枣业公司、楼兰枣业公司等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并鼓励支持已引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市场规律,建立全县有机食品的统一品牌“楼兰红枣”,统一商标标识,不断开拓市场,力争在3年内打开国外市场。制定《楼兰红枣营销手册》,推行订单农业,实现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充分发掘楼兰地域文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打“楼兰”文化牌,通过举办楼兰文化节暨红枣节与品尝会,参加“旅游节”、“乌洽会”及区内外各种食品博览会等一切有利时机,加大外宣力度,全面提升“楼兰红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引资引智策略,坚持“龙头”企业拉动,不断拓宽红枣营销网络,提高了市场占有率。</P>
<P> 为使若羌红枣覆盖全国走向世界,若羌红枣龙头企业楼兰枣业有限公司正力争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直营店,并将在楼兰红枣中融入楼兰文化,使若羌的红枣成为叫得响、吃得开、有品位的优质大品牌。今年,该公司进一步改扩建,并引进先进的红枣深加工设备及生产技术,提升红枣加工水平。若羌还与全国知名枣业加工企业河南奥星实业公司,共同兴建了若羌“好想你”枣业公司红枣科工贸加工基地。基地占地150亩,约投资3000万元建一座3000吨级冷库,以4条红枣加工生产线、年加工红枣5000吨、年产值达1.2亿元的以生产枣片、枣干等六大系列100多个单品的红枣生产加工基地。该公司负责人指出,若羌红枣是枣中极品,最好的企业与最佳的原料相捆绑,可以说是“黄金搭档”。该项目的建成将带动和辐射若羌周边乃至整个南疆地区红枣等特色果蔬产业实现高标准、超常规发展,对拉动县域经济、促进商贸流通、增加城乡就业和农民收入、增强若羌发展后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完善政策措施,助推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P>
<P> 为深入推进红枣产业,若羌结合实际及时成立并调整全县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红枣产业发展纲要》。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科技人员分片包户,层层签订责任状,积极开展红枣修剪、嫁接、施肥等包联帮扶工作。同时,在全县干部职工中全面实施了红枣实用技能素质工程,积极培养“本职岗位能力强,支农服务技能强”的“双强”型干部,全力构建全县干部职工齐抓共管的红枣技术服务体系。同时,成立红枣科技服务中心,各乡也均成立红枣管理技术协会,各村均成立红枣管理技术协作小组。鼓励农民群众以资金、技术、红枣地入股等形式加入到红枣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制定了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的《若羌县楼兰红枣地方标准》,实行产品的标准化。制定了《红枣栽培技术规程》,严格红枣生产技术标准,对红枣土壤管理、定植、修剪、施肥、花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编印《枣树冻害预防技术要点》,防范枣树低温冻害。积极开展科技推广、科技练兵活动。充分利用“三下乡”、“科技之冬”等活动,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普及红枣科学管护技术,实现了生产者的知识化与专业化。全面推广红枣管护技术,指导枣农科学合理投入,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为加强红枣科技管护,先后从河南、河北等老枣区聘请20多名区内外专家实地授课,传经送宝。组织制作红枣栽培管理技术电教片30多部,通过县电视台向各族群众长期播放。此外,还通过《红枣技术服务联系卡》方式在全县开展全程技术服务,将红枣种植管理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宋礼、白依仙木.吐尔地等红枣致富能手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帮助村民开展红枣管护,以带动更多枣农走上致富路。</P>
<P> 为深入推进红枣产业,县财政从2009年每年安排至少500万元红枣产业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递增。以此对枣农实行有机红枣生产标准、老果园改造、大树移栽、滴灌定植、病虫害防治、枣苗培育、枣林养蜂、枣林套种等各方面给予补贴和鼓励。此外,扩大农区畜牧养殖规模,催生循环经济,以畜牧养殖为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县上先后组织制定水土开发、税收及水费征收、免收粮食征购任务、取消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费、优质红枣嫁接补助等优惠政策,及时向农民兑现优惠政策奖励资金达300多万元。此外,干部职工连续多年为红枣产业捐款捐物价值达500多万元,购进专用有机肥8000余吨,累计购买3万把红枣嫁接、修剪、锄草等先进实用工具,以价格补贴形式发放给各族枣农。通过实施惠民政策和科技帮扶措施,干部作风得到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P>
<P> 狠抓质量安全,确保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P>
<P> 为保护若羌红枣品牌形象,确保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若羌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多措并举狠抓红枣质量安全,以确保并提高若羌红枣的优良品质。其一加大技术投入,建立红枣质量安全体系。在境内218、315国道设立季节性临时检疫站,对苗木引进和枣果销售严格检疫。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配强仪器设备和业务人员。加强一线监管力度,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按照绿色有机生产标准,制定国家认证的农药肥料目录和施用标准,实行定点销售。结合加大对土、肥、水的投入和管理,对耕地的微生物结构、酸碱度、农药残留等详细化验,通过测土配方和项目争取等方式使全县耕地逐步达到有机枣果生产标准。其二加强质量认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县科技局提供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县环保局做好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果园认证;县林业局加强对枣树种植防疫、修剪管理;县农业局加大红枣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生产出安全放心的红枣产品。同时,启动红枣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严格执法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县域内已获得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监管,开展红枣产品销售市场抽查检测,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处罚。维护包装标识合法性,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期间,依法对4个农资经营部违规销售的激素类农药进行扣押及曝光,并与农资经营部签订红枣保品质承诺书。向全县8家红枣专业合作社宣传红枣保品质的重要性,并督促专业合作社与社员签订红枣保品质承诺书。其三建立完善红枣质量安全制度和保障措施。建立部门联动协作制度,齐抓共管确保整治取实效;建立市场监管抽检制度,实施若羌红枣市场准出制和市场准入制;建立红枣质量安全档案制度,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在县农业信息网发布相关信息;建立举报制度,对举报者给予奖励。通过以上措施办法,全面提升红枣质量安全生产及监管水平,确保若羌红枣高品质,以质取胜全力打造“中国最优红枣之乡”。</P>
<P> 若羌红枣产业从无至有,至目前总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全县90%以上的耕地已全部种植了红枣。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5802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底的35772.78万元,增长了6倍多,农民人均收入从2216元增加到了7612.3元,增长了3.43倍。其中仅红枣收入就占总收入的75.6%。“枣业富民”战略的持续推进,不但有效破解了“三农”难题,而且取得了多方面的良好效益。若羌生态明显改善,大风、浮尘、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农田灌溉定额不断减少,地下水位趋于稳定,周边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通过发展红枣产业,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明显提高。农民从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在基层农村、邻里之间的矛盾争议少了,村里的懒妇闲汉少了,田间地头学科技致富的身影多了,红枣产业已成为若羌各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P>
<P> 若羌红枣以其独有的优良品质,先后被评为“新疆农业十大名牌产品”、“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和“中国(国际)首届枣业博览会灰枣、骏枣金奖”、“中国(国际)第二届枣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楼兰红枣、枣花蜜金奖”等荣誉称号。同时,若羌县红枣经济生态林被新疆自治区命名为“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若羌县也先后被授予“新疆自治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等荣誉称号。面对当前的新形势,若羌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枣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有机红枣,提高红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管护力度,进一步提高品质与质量,同时进一步整合红枣品牌和包装,加快推进枣果连锁专卖,走出一条具有若羌特色的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曹江华)</P>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