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江西省赣县

日期: 2013-02-04 14:36 作者: 江西省赣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赣县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赣县位于江西省南部,环抱赣州市区,是“千里赣江第一县”, 辖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4万亩,山地357万亩,水面23.35万亩。2010年10月,我县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此,我县十分珍惜这一机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示范区重点项目为平台,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建设成效

  1、农业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目前,赣县建有千亩以上的脐橙基地14个,面积10.7万亩,年产量3.5万吨。现有油茶林2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1个,面积1062亩。种植甜叶菊7339亩,种植烟叶5209亩。种植蔬菜11.7万亩,产量16.9万吨。水稻面积62.1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3.15万吨。全县生猪年出栏50万头,存栏28万头。先后培育了谱赛科(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和江西省绿宏实业有限公司等69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

  2、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抢抓赣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在推进示范区建设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和先行区这一目标,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带头人等多方力量,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农业产业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目前,示范区内引进新品种66个,推广新技术24项,新建1座培训楼,10个科技示范基地项目、3个农业新品种展示园。特别是谱赛科(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甜菊糖甙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示范区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加快推进了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区三园”(清溪、大湖江、桃江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目前,清溪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园区新修公路60.8公里,硬化42公里,新装变压器6台、三箱四线线路28.4公里,新建通信基站5个,新建山塘水坝120多个,修建水库山塘200多座,新建水渠5000多米、蓄水池300多个,滴水灌溉面积7000多亩,新建观景台5座、生态度假村2个、生态农庄6个。

  4、农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了农村安全饮水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目前,赣县建有中小型水库54座,中小型灌区279座,设计有效灌溉面积25.95万亩;建有“千吨万人”农饮工程项目15个,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达40万人。特别是启动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三年计划”,今年将完成7000户土坯房改造任务。同时,农村公路、能源、电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二、创新举措

  在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大工程”建设: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实施农业示范工程。一是大力引进项目。将工业化发展理念融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入市场化开发机制,出台《赣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优惠办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特别是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业主大户26家,激励带动龙头企业、业主大户投入2.3亿元用于示范区建设,累计开发面积54000亩,引进新品种54个、新技术14项。二是提升入园门槛。建立健全了项目进退动态管理机制,让实力雄厚且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入园,对建设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圈地不建设或不按规划建设的项目严格执行退园政策。截至目前,累计清退入园项目3个,婉拒不符合入园条件的项目8个。三是健全投入机制。完善了示范区奖励扶持优惠政策,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承载平台,整合涉农资金向示范区集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农民自主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目前已整合农业、果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水利等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同时,积极创新农业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强化与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实施产业带动工程。一是培育了一批农业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结合赣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调整农业优势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柑橘、甜叶菊、蔬菜、花卉苗木、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以及生猪、水产品等传统农业产业。二是创建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整合赣县现有的板鸭、蔬菜、鱼丝、腐竹等农产品品牌资源,统一名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策划,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特别是推进了“五云桥”蔬菜、阳埠腐竹、沙地板鸭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了一批生态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赣县区位、交通和生态优势,加快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度假和乡村观光农业,着力打造了江口旱塘、江口清水塘、南塘船埠、湖江夏浒、白鹭古村等一批生态新村、旅游新村、产业新村,建设了江口旱塘荷花塘社区农家乐、南塘品绿轩等一批休闲农庄。目前,赣县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赣州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

  3、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实施农村生态工程。一是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近几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1.41亿元,完成造林面积33.37万亩,深入推进了通道绿化建设和“森林十创”活动,特别是实施了景区林相改造工程,对旅游景区的周边林相进行全面改造。2011年,赣县被省政府评为“造林绿化‘一大四小’综合先进县”。二是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在历年已完成整治的新农村建设点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按照要求配备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11年,赣县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先进县”。赣县江口镇旱塘新村、南塘镇船埠新村被评为“全省百佳优美村庄”。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干道沿线、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的同时,强化了对引进项目的监管,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最大限度保护现有植被。所有项目必须坚持“山顶戴帽”,预留隔离带,禁止陡坡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4、加快推进基础平台建设,着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一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以农民培训中心、县级农民学院和乡村培训为载体,不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以来,全县培育新农民1.2万人。同时,实施农村人才和干部素质提升计划,连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二是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2个,联系农户2.1万户。通过加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三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开展了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申报信息化乡镇14个,乡镇信息服务中心站14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站140个,农村信息户760户,扎实做好了农业信息发布、采集、汇总、整理和上报工作。同时,实施广播电视、互联网、通信网、文电网进村入户工程,完善了农业信息网站等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了信息服务“三农”水平。

  三、下一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大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加速推进赣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区三园”建设。一是大力完善园区规划。按照“一区三园”的总体规划,完善各项目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对已入园的项目加强监管,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对拟入园的项目严格审查,择优入园。二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创新土地流转运作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按照责任到人、服务到商、扶持到点、力度到位的举措,解决示范区的节点、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打造一批规模种植基地和亮点项目,提升示范区建设的档次。四是大力提升配套水平。加快园区公路、水利、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业主开发建设,积极推进客服中心、加工基地、生态度假村、生态农庄的建设,实现现代农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无缝对接。五是大力提升科技水平。着力抓好新科技示范,积极建设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成果展示园,将成熟技术、成熟品种在全县农业产业中推广应用;开展与华中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校的科技结对活动,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交流合作,把示范区内的产业基地建设成为科研院校的实训基地。六是大力强化生态保护。按照“保护森林、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山、保护后龙山”的要求,抓好园区的生态保护。同时,抓好示范区村庄整治、新户型推广等工作,建设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旅游观光园“三园合一”的和谐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