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管理区
湖南省大通湖区2011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大通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12年5月28日)
2011年以来,大通湖区始终按照中央和统一部署和省、市的工作要求,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坚持“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指导农业”为基本理念,全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已经步入了良好循环的轨道。
一、2011年主要建设成效
2011年全区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增长3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2亿元,增长33.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81元,增长13.44%;农民人均纯收入7341元,增长20.60%。全区先后获得了“全国平安农机创建示范县(区)”和“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
(一)农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粮食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6.4万亩,较上年增长9.97%,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6.7%,实现粮食总产13.8万吨,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均产粮一吨的目标。“口口香”米业35万吨产能投产,成为全省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并被批准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畜牧水产业进一步扩张。实现总产值5.96亿元,其中“天泓水产”实现水产产量3.86万吨,实现产值2.21亿元,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水产龙头企业,淡水产品直销港澳台,“大通湖”大闸蟹已经成为与“阳澄湖”齐名的品牌,12.4万亩大湖被确定为“国家淡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中国淡渔都”核心区地位进一步巩固。食品加工业发展强劲。“洞庭食品工业园”被确立为省级工业园区,园区内全省最大的色拉油企业“天恩油脂”实现产量16585吨,产值2.99亿元;天诚食品继续保持了对日韩等国的出口份额,年出口额达110万美元,并成功成为了“统一集团”的诚信供应商。棉纺产业稳固发展。全区棉花种植面积达15.2万亩,为历史种植的新高。全区新增400吨打包机1台,总纺纱能力13万碇, 50s高支棉纱打入国际知名品牌服装用料,全年实现棉纱总产量1.1万吨。观光旅游业快速发展。连续举办了四届“大湖捕捞节”、“河蟹美食节”,两节升格为省人民政府主办。以洞庭生态游、大湖风光游、乡村美食游等特色旅游吸引域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观光旅游收入1.51亿元。
(二)农业设施装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投入大。以国土整理、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23亿元,仅国土整理投入资金就达1.2亿元。全区实现排灌沟渠硬化54.3km,硬化道路21.6km,排灌机埠新装机1200kw。金盆镇8.7万亩耕地灌渠和居民居住线道路已全面完成了硬化。农机装备投入多。为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民的购机热情,区内出台政策实行购机累加补贴。如对购买高速插秧,在享受国家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每台2万元。全区新增704型以上的大型拖拉机37台,高速插秧机57台。全年新增农机动力水平1.6万kw,总动力装备水平达到14.8万kw,万亩耕地动力装备达0.48万kw,居全省前茅。设施农业发展快。以温室育秧、温室蔬菜、滴(喷)灌溉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发展快速,全区新增温室大棚108个,面积48000平米,埋设滴(喷)水管线22km,搭设葡萄、吊瓜生长用等的钢混构架(含防雨棚)74.4万平米,设施农业总投入达2400多万元。
(三)科技推广应用成效卓著。生产新技术推广效果好。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全年共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11项,其中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面积达8.7万亩,占全年水稻生产面积的25.36%,是上年的3.95倍,群众对该技术认同度极高;新推广棉花水浮育苗1.2万亩,是全省率先推广的新技术。推广以“三花混播”为重点的绿肥生产技术,全区绿肥生产推广面积达7.2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3.76%。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大。共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1个,重点推广了以湘早籼45号、岳优9113等为主的水稻新品种,推广面积达26万亩,占全区水稻生产总面积的7508%,在遭受了春夏秋三季连旱等灾害侵袭下,新实现了高产稳产的目标,并成为了农民早、晚稻生产的主打品种。科研新成果有影响。在《湖南农业》、《中国农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湘北地区机械化育插秧旱育秧技术研究》得到了省市农业、农机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推介。
(四)不断创新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农技体系管理体制。将全区各镇(场)农技站、农机站、动物卫生防疫站进行有效整合,人、财、物、事完全交由区农业部门统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农民等不同市场主体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定凡承包土地者在承包期内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区财政补贴一半建设资金。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起了区、镇、村三级土地信托流转市场,农民可以用土地折抵股份分红等。
(五)中心村庄建设取得进展。针对农户分散居住导致公共设施建设难、建设资金大、资源消耗多、土地利用低等问题,全区启动了4个中心村庄建设,集中建好居民区,把分散农户集中起来居住。而农民通过复垦原住房用地,而区级财政通过工业用地占补平衡差价,使农户获得了低廉、高质的住房和较充分、全面的公共设施服务。目前,四个中心村庄已经完成了300户农户的入住,仅原住房复垦耕地就达210亩。
二、创新举措,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一)实行领导挂帅,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成立了以区长聂新民任组长,区委书记龚政军(现为汤瑞祥)任总顾问,区委副书记邓兴旺政委、常务副区长梁成立任副政委、副区长余政良、曹国强、张勇军、姜利文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常务副区长梁成立任办公室主任,专门核定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编制为2人。
(二)坚持规划先行,着力谋划好现代农业建设蓝图。委托湖南省农林勘察研究设计总院(国家一级资质),围绕全区的粮食产业、畜牧水产产业、棉花产业、蔬菜产业、观光旅游业等5个重点,做好现代农业建设2011-2012年中长期规划,并制定了2011年现代农业建设实施方案。截止2011年底止,年度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三)加快土地流转,提升种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以区委名义制定出台了《加快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的实施意见》,提出土地流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建立起了专门的土地信托流转机构,区级成立了土地信托流转中心,镇(场)成立了土地流转站,由财政部门直接线性管理。
(四)推动校区合作,进一步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区政府先后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中国水产大学等3所院校签订了校区战略合作协议,对发展我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咨询、参谋,制定相关产业规划。2011年,3所院校在区内完成科研项目12项,派驻3名博士生常驻我区进行指导。
(五)坚持产业立区,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围绕粮食、畜牧水产、棉花、蔬菜、观光旅游业等5个重点,一方面,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如3万吨冷藏物流的“乡土食品”等,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推动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口口香米业等3家企业被省人民政府列为上市重点后备企业,预计2012年至少有1家企业上市。同时,争取把我区列入观光旅游目的地。
(六)强化品牌意识,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强龙头企业,全年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1家,省级1家,市级2家。提升品牌意识,规定申请成功国家和省级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直接支出由区财政负担。推动各项认证,全年新增地理标志产品1个,绿色产品认证3个,有1家企业通过了ISO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七)实行累加补贴,调动各方购买农机的积极因素。全年新增农机动力装备1.6万kw,使全区农机装备总动力水平达到14.8万kw,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主要利益利益于区内实施的累加补贴政策。区政府明文规定,大型农机具和机插秧机械等机具,在享受国家农机补贴的基础,由区财政再累加20%的财政补贴,这大大激发了农户的购机积极性。
(八)壮大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抵卸市场风险能力。积极扶持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发展,组织农民开展合作生产经营。通过评选“十佳经济合作组织”、“十佳经纪人”等多种鼓励措施,全区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组织)新增8家,达到22家,参会农户达4100多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26%。
一年来,尽管全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从体制机制上看主要包括:一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要求。表现在科技队伍人员结构老化严重,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十分艰难。二是农业科技项目支撑缺乏保障。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上,没有专门的经费和项目来支撑和促进。三是缺乏行使统一协调权力的权威机构来指挥。现代农业建设还局限于农业部门内部,没有拓展到其他领域和部门,各自为阵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合力形成较为困难。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创新思维,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纵深发展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的要求,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基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优化整合全区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规划目标
2010年,全区农牧渔业生产总值为12.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8.7亿元、畜牧业生产总值1.4亿元、水产业生产总值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86元。至十二五末,全区计划实现农牧渔业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以上,达到25.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亿12.8元,畜牧业产值4.8亿元,渔业产值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0元,分别比十一末提高47.1%、100%、225%和102.1%。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集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出口创汇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三)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1、粮食生产与加工。粮食生产基地方面,建成排灌体系完善配套、道路平整硬化、地力明显回升、技术服务到位的15万亩标准粮田;生产模式方面,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专业合作生产,粮食订单生产面积占70%;粮食加工方面,把“口口香”米业打造成全国名牌,生产能力提升至50万吨,把“再兴”面业打造成全省名牌。无公害认证和绿色认证产品由6个增加到12个,力争近2年内实现口口香米业成功上市。
2、水产养殖加工。重点扶持湖南天泓养殖、和平水产等4家企业的发展,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把“大通湖”牌水产品打造成全国品牌,实现年创汇4000万美元,水产品无公害认证和绿色认证由8个增加到18个。
3、经济作物生产与加工。大力扩大油菜生产面积至13万亩;适当增加棉花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12万亩;重点扶持金盛纺织万吨色拉油项目建设,把金盛纺织、普华纺织打造成全国名牌。
4、蔬菜生产与加工。着力扩大蔬菜生产面积,打造20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协调建立蔬菜专业生产协会15个;重点扶持湖南乡土食品冷链物流支持能力至5万吨,天诚食品生产加工能力至3万吨;实现蔬菜产值10亿元,创汇能力达到2000万美元。
5、畜禽养殖加工。重点扶持以三星养殖、锦大养殖、科羽养殖、河坝镇生猪养殖协会为主的生猪养殖企业(协会),实现全区生猪年出栏20万头,生猪加工能力40万头,万头养殖企业(户)3家以上;蛋鸡饲养由10万羽增长达到20万羽。养殖产品无公害认证和绿色认证由2个增长8个。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示范区县(市、区)政府盖章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375 |
375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30.3 |
30.3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15.6 |
15.6 |
||
总人口 |
万人 |
13.6 |
13.6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6.4 |
6.4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3.1 |
3.1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4.3 |
4.3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23.1 |
26.2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7.8 |
9.7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5 |
1.8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6.1 |
7.9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825 |
7341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2.44 |
2.76 |
是主导产业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2.98 |
3.75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2.35 |
2.62 |
是主导产业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1.56 |
1.44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2.2 |
2.4 |
是主导产业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0.43 |
0.47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是主导产业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2.18 |
2.52 |
是主导产业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1.1 |
1.3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0.06 |
0.07 |
非主导产业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0.05 |
0.06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0.7 |
0.7 |
非主导产业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0.43 |
0.45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0 |
0 |
非主导产业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0 |
0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2.48 |
3.86 |
是主导产业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1.53 |
2.21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0.1 |
12.5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9.5 |
99.8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10 |
15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0.7 |
0.9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12.6 |
14.8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65 |
71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72 |
83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3 |
4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17 |
17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2 |
5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4 |
4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2.9 |
2.9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53.6 |
55.5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67 |
87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88 |
92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88 |
92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0 |
0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12.4 |
12.4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29.5 |
42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45 |
56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5 |
5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7 |
11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22 |
24 |
||
绿色食品 |
个 |
16 |
19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0 |
0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1 |
1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22 |
22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29000 |
61000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4300 |
92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21600 |
45300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2300 |
54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0 |
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800 |
1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