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河南省浚县

日期: 2013-01-31 14:15 作者: 河南省浚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浚县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于鹤壁市,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4个办事处,453个行政村,总人口66.5万人。浚县是传统农业县,耕地面积107.6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65万吨以上。粮食单产在全省、全国都处于领先的地位,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10年8月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我们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不断壮大现代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工作成效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省政府关于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决策部署,把粮食高产创建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粮食增产增效的主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整县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县,按照农业部《2011年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实施方案》要求,我县建设了两个5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12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总面积22.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7%,涉及16.1万人,4.1万个农户。经省农业厅组织小麦专家分别进行测产调查和实打验收,新镇镇五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15.6公斤,王庄镇五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14.2公斤;秋季王庄镇五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取得了平均亩产751.5公斤的好成绩。在高产创建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和品牌农业。目前,全县共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面积30万亩。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63.2万吨,2008年65.2万吨,2009年66.5万吨,2010年67万吨,2011年68.3万吨。2007-2011年粮食总产年均递增率为2.0%,浚县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步伐加快

  坚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抓手,全面培育“农”字号工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打造产业支撑。2008年以来,共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18个,总投资38.6亿元。其中,粮食加工项目14个,总投资30.1亿元;畜禽加工项目4个,总投资7.6亿元。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帮扶力度,引导企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11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0多家,年加工转化原粮130多万吨,年销售收入48.7亿元。

  (三)畜牧业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浚县畜牧业积极推进健康养殖和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规模场户达到7400多个,养殖小区105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92%以上,实现畜牧业产值25亿元,畜牧加工业产值 10.9亿元,分别去年增加12.2%、25.1%。

  (四)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

  我县立足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从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入手,夯实农业基础,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粮田2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2.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工程3.5万亩,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2.5万亩,现代农业项目1.5万亩。到2011年底,全县有机电井1.92万眼,提灌站232处,有效灌溉面积77万亩,旱涝保收田73.5万亩,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五)大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向农业现代化推进

  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到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2.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6万余台,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3568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529台)。全县小麦生产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到37%,基本做到了耕作、播种、收获机械化。

  (六)加强农技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推广应用

  浚县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县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村有农业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了完整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目前,全县共培养种粮大户128户。全县技术入户率达到10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畜牧业标准化程度全面提升。我县23个养殖企业进行了标准化创建,实现了养殖环境优美化、畜禽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科学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化的“五化”目标;生猪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全省领先。

  投资500万元,在王庄镇和新镇镇两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布设星陆双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等试验基地和仪器设备,并建设了人工增雨固定炮站,在其他乡镇布设自动雨量站、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等设备。全县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提高了全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能力。

  (七)搞好体制机制创新,农民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流通,开展土地流转,推行现代农业经营形式。截止2011年底,全县合作社已发展到282家,社员总数1.8万人,带动农户8.2万户。全县发展种植合作社50多家,农民畜牧合作组织近128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3个。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目前,我县已流转土地4.5万亩,为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八)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的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培育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的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54家。探索总结出的“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并在全县进行推广。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县政府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浚政文〔2011〕31号),组长由浚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常务副县长和主抓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农业局、发改委、财政局、农开办、水利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国土资源局、供电公司、气象局、粮食局、工信局、农业银行、农发行、信用联社、各乡镇政府等单位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政府办。领导小组的建立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了组织保障。

  (二)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部署,结合浚县实际,浚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性文件《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浚政文〔2007〕30号),2008年鹤壁市又制定出台了《中共鹤壁市委、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鹤发〔2008〕11号),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省农业厅、鹤壁市关于建设现代农业批示精神的同时,在我县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点来进行规划,明确了浚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有力地指导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创新机制,增强活力

  建立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创新粮食产销机制;创新粮食生产的奖励补贴机制,加大对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金融支持机制,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四)强化建设管理、建立有力的工作督察机制

  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示范区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年底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了浚县广大干部推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工作积极性。

  (五)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广开投入渠道,争取国家、省有关农业资金和专项贷款,大力鼓励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引进侨资、台资、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引导,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开放式农业投入新机制。

  加大信贷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尽可能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产后服务项目中长期信贷投入,特别是兴办龙头企业和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组织落实好各种专项贷款。同时,根据农业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和利润高低,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

  三、问题与建议

  (一)基层推广体系有待加强

  建议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出台新政策,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尤其是农技、农机、水利、畜牧等部门的基层服务体系。

  (二)加大农业投入

  建议增加粮食高产创建专项资金,提高田间工程建设标准,加大农机补贴资金力度,增加水利建设补助资金,取消涉农项目县级配套资金。

  四、进一步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培育壮大优质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打造主导产业明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四大集聚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集聚区、现代面业集聚区、现代淀粉产业集聚区、现代循环农业集聚区),建成具有浚县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工作重点

  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田林网化,普及农业先进技术,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粮食总产稳定在80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科技先进、农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装备水平领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示范区名称:示范区县(市、区)政府盖章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1年 备注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966 966  
耕地面积 万亩 107.6 107.6  
水域面积 万亩 0.153 0.154  
总人口 万人 64.2 66.5  
农业人口 万人 59.1 59.5  
农业劳动力 万人 41 40.8  
农户总数 万户 14.6 14.7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95.8 118  
农业总产值 亿元 24.5 27.9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 2.7  
财政支农总投入 亿元 1.3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 6846 8318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亿斤 13.4 13.66 是主导产业
粮食总产值 亿元 13.7 14.1  
棉花总产量 万吨 0.031 0.028  
棉花总产值 亿元 0.086 0.076  
油料总产量 万吨 5.43 4.94  
油料总产值 亿元 0.174 0.168  
糖料总产量 万吨      
糖料总产值 亿元      
生猪总产量 万吨 5.3 6.2  
生猪总产值 亿元 9.01 10.3  
肉禽总产量 万吨 5.16 4.56  
肉禽总产值 亿元 10.32 9.82  
蛋类总产量 万吨 4.08 4.19  
蛋类总产值 亿元 2.86 2.92  
奶类总产量 万吨 1.32 1.47  
奶类总产值 亿元 2.34 2.46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0.183 0.184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0.6 0.62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42.6 48.7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8 99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71.6 73.5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0.65 0.69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152.2 152.3  
灌溉水利用率 % 40 42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84 86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5 70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22.3 22.3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107 108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3 5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5 8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25 25.2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5 7.5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80 90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90 95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90 96 年出栏1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92 95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万亩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8 12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22.3 25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4 7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5 5  
无公害农产品 6 10  
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0.93 0.96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万元 12000 13000  
本级财政投入 万元 1000 1100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万元 9000 9600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万元      
银行信贷投入 万元      
农民自筹投入 万元 20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