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跨区机收

黑龙江北安:农机协会成为机手致富的领航者

日期: 2007-06-25 14:23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黑龙江省黑河北安市通北镇飞跃村位于通北镇铁路西,现有耕地面积2.78万亩,农民1020户,有大型拖拉机8台,联合收割机50台。该村跨区机收开始于1999年,是农民自发形成的。近年来,在市农机局的组织和引导下,规模逐渐扩大,由原来的9台发展到现在的50台。为规范作业秩序,保护机手的合法权益,2006年,在农机局的倡导下成立了以飞跃村村民为主的北安市农机机收协会,吸收会员50人,协会的成立使该村的跨区机收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跨区作业的吸引力

  为加强跨区机收工作的组织协调,协会制定各项章程制度,实行了统一联系作业地点;统一安排作业;统一作业收费价格;统一结算的“四统一”管理,这使机户有了主心骨,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协会还充分发挥跨区机收中介人的作用,提高作业合同兑现率,提高跨区作业市场化运作水平。随着该市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适应市场需求的跨区机收中介人应运而生。在飞跃农机机收协会中有多年丰富经验的中介人3人,他们深知跨区作业是市场经济行为,为此他们把农民机手的利益放在首位,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签定跨区作业合同,不签无把握的协议,不搞“一机多签,一地多签”,从大局出发,自觉维护好市场秩序,提高协议兑现率,使每位机手放心作业,无后顾之忧,这也是其它乡镇机手愿意加入的原因。这些中介人在组织联合收割机外出跨省作业的工作中,在农户需求与机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作业期间,他们只向机手收取了2000元中介费。市农机局从4月中旬开展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机手进行了培训,今年参加作业的收割机比去年提前6天起程,是因为协会及早与湖北小麦产区取得联系,使跨区作业收割范围向南延伸了5个纬度。为了让跨区作业机手放心外出,飞跃村农机合作社为这些到南方麦收的机户优惠代耕土地,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月6日以来,通北镇飞跃村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在市农机机收协会的组织下,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装上载重汽车,行程几千公里。过黄河、抵长江,到湖北、安徽、河南、河北等省进行跨区机收作业。今年,飞跃村参加跨区机收联合收割机超过60台,统一由协会负责办理跨区作业证,在协会成员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加外出作业,结束以往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

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跨区机收增加机手收入。如果不参加跨区作业,一台联合收割机在当地作业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其余时间闲置,参加跨区机收作业则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该市机手从河南、河北、安徽等省开始往回参加麦收作业,以最少选择两个作业点计算,能将作业时间延长30天,在加上本地秋季收获时间,一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其全年有效作业时间可达40天以上,全年毛收入在6-7万元。比仅在当地作业收入增加3倍以上,极大调动机手的积极性。今年飞跃村参加跨区机收队50台车,作业收费标准为40元每亩,每车总作业量一般为1000亩左右,收入4万元,全队可收入200万余元,跨区机收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省人工费用。据统计,该市到河北等地作业时,当地小麦每公顷收割费用降低300余元,而且减少了大范围“烂麦场”现象的发生,使丰产的粮食及时收获归仓,从而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3、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一台联合收割机外出作业,一般需要装备3名人员从事驾驶,装粮、维修等工作,飞跃村仅此今年转移劳动力近150人,如果再加上农机配件供应、维修、中介等服务人员,转移的劳动力就会更多。可以说,一个跨区作业群体带活一方农机服务产业的兴旺,促进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将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使城乡共同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一业兴旺,多业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带动全镇农机销售、修理和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激发了农民自主购机热情,提高了机械化程度。跨区机收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飞跃村今年新购置联合收割机14台,购机资金达220余万元,带活了农机市场,提高了全市机械化程度。二是增加本镇农机修理、农机配件网点营业收入。跨区作业机车每年出发前和回来后都要进行大的检修,以保证机车的作业状态和作业质量。农机修理部、配件商店是他们必去之所,必用之地。三是繁荣了长途运输业,每年通北镇参与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都整装带发,本镇大型车成为首选,运送到目的地,每台机车收入都在5千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