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跨区机收

河南“三夏”机收呈现七特点四得益

日期: 2007-06-15 08:53 作者: 王永亮 来源:河南省农机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小麦收获适时,实现颗粒归仓。今年受暖冬天气影响,山区、丘陵、旱地小麦提前成熟,水浇地小麦成熟期正常,全省呈点、片插花成熟特点,适收期拉长。一方面有利于机械均衡作业,另一方面组织到位,机械充裕,全省共出动拖拉机、收获机械、播种机械、运输机械等400多万台,其中联合收割机10.5万台,因此,基本做到小麦成熟一块、收割一块、播种一块。实现了小麦颗粒归仓。

  二、机车供求平衡,机收价格平稳。根据小麦种植面积,各地农机部门合理调控机车数量,大力推行定单作业、合同作业,并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手段,进一步做好跨区作业市场信息服务,各地麦收机械基本保持供求平衡。同时,各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价格。柴油价格稳定在去年每升4.7元的基础上,并对“三夏”农机用油每升优惠0.05元,且供应充足。小麦机收价格保持在35-40元,与去年相当。

  三、帮扶措施到位,体现社会温暖。今年“三夏”,继续把机收帮扶作为“三夏”农机工作的重点来抓,各地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以及农机大户等中介服务组织,为军、烈、孤、寡、困、外出务工家庭提供免费或优惠作业服务。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努力做到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人员到位、机具到位,按照定点、定片、定对象的原则搞好帮扶。全省共组建帮扶服务队2832个,出动帮扶人员13.6万人次,组织收割机和其他机械8万台次,为16万户进行了帮扶。

  四、注重挖掘潜力,机收水平提高。在东部、南部和西南部机收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近年来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加快自有机械发展,改进种植模式,使小麦机收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仅南阳市机收水平就比去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同时,丘陵、山区根据地块较小和田间通行道路较差的特点,积极发展小型联合收割机械,既减轻了偏远山区农民的体力劳动,也扩展了机收空间,提高了机收水平。

  五、作业环境良好,机收秩序井然。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公安、交通、石化等部门开展转移护送、开辟绿色通道、供油下乡等服务,农机部门设立448个农机接待服务站,对来往机具提供送水、联系作业任务、解决作业纠纷等服务,为机手解决各种求助和投诉11600次。农机生产企业加强零配件供应和售后维修服务,保障农机具发生故障及时排除。因此,呈现出了作业环境好、秩序井然的局面。

  六、短信服务及时,成效更加显著。今年省农机局继续与省气象局联合为机手开展免费手机短信业务,各地也纷纷响应,为在当地作业的机手开展短信服务,仅省农机、气象两部门就为农民机手发送信息78万多条。短信服务以及时、快捷、便利的服务形式,及时为机手发布天气预报、机车需求信息等机手关心的内容,在引导机车合理流动、提高机车利用率、帮助机手快速解决生活、作业、转移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机手的欢迎和赞誉。

  七、抢收抢种并举,玉米机播增多。各地注重小麦收获机械化的系统性和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性,夏收夏种同时进行,力求“三夏”变“两夏”。大力推广应用免耕播种、玉米铁茬播种、灭茬播种等机械化技术,抓住天气好、墒情足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农业机械的优势,抢天夺时,适时播种。全省共出动玉米播种机40余万台,目前已完成玉米机播面积2097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750万亩,为秋粮丰产奠定了基础。

  今年“三夏”农机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机部门的周密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各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一、领导高度重视,奠定了“三夏”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4月中旬,农业部在成都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5月23日又在河南省召开了全国跨区机收启动仪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研究、部署“三夏”工作;刘新民副省长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机收会战工作,协调有关事宜,落实保障措施。“三夏”期间,陈全国副书记、刘新民副省长深入一线,对机收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搞好“三夏”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小麦机收会战协调领导小组;各级农机部门成立了机械调度服务指挥中心,设立了24小时热线服务电话,为全省小麦收获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

  二、农机部门周密组织,确保了夏收关键措施的落实。一是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印制信息手册等方式提前将各地小麦种植面积、预计成熟时间、机具需求、机收价格等跨区作业市场基础信息传递给中介服务组织和作业机手;二是麦收前组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机手对53万台收获机械进行了检修,对28万农民机手和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确保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三夏”生产;三是全面落实接待、信息、中介、技术、安全、供应、投诉、帮扶等八项服务措施,做到准备工作无遗漏、应急工作有预案、“三夏”服务有措施。四是由农机管理部门、农机销售系统、农机生产厂家抽调技术、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巡回指导服务、售后服务和“三包”服务,构筑了三条技术服务保障线。五是省农机局和各地调度指挥中心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跨区机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六是实行“三夏”机收信息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了解机收会战情况和麦收进度,并编制《“三夏”农机快报》,供领导及时掌握机收动态,快速有效指导农机工作。“三夏”期间共编制《“三夏”农机快报》21期。

  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提供了机收会战顺利进行的系统保障。公安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对小麦跨区机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增派警力加强麦收区县乡公路巡逻,对联合收割机转移的重点地区、重点路段进行布控,对数量较大、编队转移的联合收割机护送出境,特别是对“三夏”农资运输车辆和机手实行温情管理,尽量减少处罚,受到农机手的高度赞誉;交通部门提前对收割机通过的主要公路进行维护,对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指挥车、服务车继续实行免收过路、过桥费的优惠政策。为收割机开辟绿色通道,在收费站还为机手提供茶水服务;中石化河南分公司总经理亲任“三夏”农机供油领导小组组长,确保了“三夏”农用柴油货源充足、价格平稳,优惠价供应。并派出流动加油车,巡回服务于田间路边,提供便捷周到的油料供应。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形式,将天气预报内容及时提供给农民和机手,方便抢收抢种。

  四、媒体高度关注,营造了跨区机收的良好环境氛围。中央、省、市、县各新闻媒体对全省小麦机收会战高度关注。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对跨区机收的各个环节、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三夏”服务的措施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及时报道。河南电视台从麦收开机到收割机转移出省给予全程关注,对麦收进度每天实时播出。河南日报、河南电台也专辟夏收专栏专题节目。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各部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工作人员开展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各相关部门更加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有关机收政策,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有关跨区机收的政策规定,拦截机车现象大为减少。舆论监督宣传对跨区机收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搭建了农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营造了“三夏”良好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