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第9期――让农技推广与农民“零距离”永年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与机制创新纪实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
第9期
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 2007年4月4日
让农技推广与农民“零距离”永年县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探索与机制创新纪实
永年县地处河北省南部,辖20个乡镇、450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96万亩,人口86万,是河北省农业大县,国家级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全县自然条件优越,区域种植特色鲜明,产业化发展迅速,常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0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70万亩,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5元。
近几年来,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日程上来,他们结合农业区域种植特点、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优势,完善强化服务功能,探索出一条整合乡镇技术站,建立区域中心站,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拓展进村服务站,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延长服务链条,扩大服务范围,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服务组织的新路子,初步构建了机构完善、人员精干、设施先进、机制灵活,能够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
一、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重要选择
随着农业、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永年县委、县政府和农业战线的同志们清醒地看到,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按行政区域设站、行政方式操作、传统模式运行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现阶段本地区农业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强烈需求,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服务功能大打折扣,其突出表现就是职能不清、机构设置不合理、机制不活、素质不高和保障不力。
2003年,永年县从农业部、中央编办、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认识到,这项改革不仅是农技推广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要想使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当务之急是健全完善高效运转的农技推广体系。为此,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人事局、编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永年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此项改革。该县在参照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面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区域经济,以“组建区域中心站、优化强化服务终端”为重点的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初步方案。2005年11月,农业部又将永年县确定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试点县,从而迅速启动了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八个区域服务站为中心,以科技进村服务站、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的机制创新探索。
二、四措施并举,扎实推进改革探索与机制创新
永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与机制创新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一)整合原有乡镇站,建立区域中心站
该县整合了原来按行政区域设置的20个乡镇技术站,按照不同的特色种植区域设置了以主导产业技术服务为主的8个专业区域中心站,实行集中办公、规范管理、专项服务、突出职能。在人员配置上,按照菜区每5000亩面积设1个编制、粮区每1万亩播种面积设1个编制的原则,确定编制,区域站人员按总人数的60%以上配置,实行种子、植保、栽培、土肥、蔬菜、农业信息等不同专业平衡配置,并采取上派下提面向全系统选拔具有该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专长农技人员的方法,使技术人员专业特长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匹配。
(二)完善功能配置,强化硬件建设
各区域站内有两个功能配置:一是综合检验检测,主要从事土壤检测、病虫检测与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二是信息传播和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发布农业科技与市场信息,包括对农民的各种培训。区域站另附设两个配套硬件: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场”。以此作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农民称之为“田间学校”。二是“特约农资连锁店”。将科技示范场试验、示范成功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通过连锁店以优惠价配送给村级服务站与当地农民。示范场和连锁店实行股份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改善区域站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该县把广府和南沿村两个区域站作为试点站,对服务设施进行更新配置。市县财政共同投资23万元,为两个区域站配备了多媒体声像宣传及培训设备、土壤化验及蔬菜检测设备、种子培养箱、电脑、打印机、摄像机、数码相机、传真机、电话等,2006年,又争取省、市财政资金30万元,用于区域站硬件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服务手段现代化。
(三)扶持服务终端,拓展服务范围
根据区域站服务半径较大的特点,该县高度重视全省每批实施的科技进村服务站建设。通过加强指导管理,建立通过服务站到示范户,再到农户的推广方式。制定进村服务站管理办法,签订管理协议,实行持证上岗。区域站对服务站负责人每月召开一次培训例会,提高其综合素质;实行坐诊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使服务站成为农民放心农资供应站。目前区域站已与183个进村服务站负责人签订协议,并经过培训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村站引进的新产品或新品种,优先安排到示范场进行试验示范,对试验示范效果好的,区域站通过进村服务站、农村示范户予以大力推广。区域站还对示范户建立了档案,对示范户进行跟踪服务,定期培训,现场指导,每个示范户又带动了大批农户,使技术推广产生了辐射和裂变效应。
(四)创新服务机制,确保高效运转
择优录用,竞争上岗。该县制定了竞争上岗实施办法,按照年龄、学历状况、专业资格、技能水平等条件,实行人员聘任上岗制,县农业局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县局年轻技术人员下基层,其中从县局下派28人,实现了技术力量下移。并在区域站内通过竞争,择优选出一名站长、两名副站长。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区域站建立了考勤、培训、财务等各项制度,并根据技术人员专业特长及工作职能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责任,对工作目标和任务量化细化。制定了区域站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和奖惩办法,以服务绩效和农民增收为重点,把程序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农业局通过调阅工作日志,向服务乡(镇)村领导、科技示范户、农民代表发放评议卡,对农技人员日常抽查、业务知识考试等方式,对农技人员职责完成情况、成效等进行综合考评。
改进服务,提高效能。区域站建立了站内坐诊制度,并每周聘请市县专家到区域站坐诊两次为农民解疑释难;设立农技热线,成立农技服务队,对于生产上的应急问题,保证接到电话1小时赶到现场进行诊断,现场解答,现场指导;创办了宣传栏和科技周刊,结合农时农事,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农技员下乡服务制度,包括农民培训、到服务站坐诊和包村服务,每名农技员联系5个科技进村服务站,每村每年培养10名科技示范户,建立服务档案,实行跟踪服务;吸收农民协会会员和科技示范户担当农民信息员,提供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信息。
创新方式,延展服务。该县区域站通过突出抓好科技示范场、农民协会(合作组织)、科技进村服务站的建设,形成了“区域站-示范场-农民”、“区域站-协会(合作组织)-会员”、“区域站-进村服务站-示范户”、“区域站-科技示范户-农民”为服务主线的推广模式。如广府区域站,在县局的支持下,创办了占地80亩的科技示范场。实行股份制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管理上,实行场长负责制,并制定了严格的财务、人事和奖惩制度。区域站负责示范场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等技术服务。服务方式的创新,使服务的内容和对象得到进一步的延展。
三、改革与创新实现了农技推广与农民“零距离”
永年县以强化区域站建设、创立政府推广机构主导的多元化推广机制为重点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现了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之间的“零距离”。
(一)精简了机构,精干了队伍
县以下的基层农技站由原来的20个乡站,调整为目前的8个区域站,精简了60%。同时对县级推广机构进行整合,将原来的种子检验监督站与种子站、经作与技术站、环保与土肥站、植保与植检站分别实行合并,使县级推广机构由原来的9个减少到5个,精简了44%。在人员编制上进行重新核定,采取“退休一批、离岗一批、分流一批、下派一批”,重点对在编不在岗人员、临时人员、非专业人员进行清理整合,对部分自收自支人员和合同制技术工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带部分工资领办创办科技进村服务站、科技示范场等经营性服务实体。全县推广机构人员由改革前的238 人,减少到209 人,精简了12 %,其中县级推广人员由原来的 125人减少到 91人,下派基层站28 人,区域站推广人员达到118 人。
(二)突出了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作用
区域站在管理上直接接受县农业局领导和工作安排,使农技员专事专心专业农技推广服务,而不再终日围绕乡镇的“中心工作”,弥补了双重领导造成职能不突出的管理缺陷,强化和突出了农技推广自身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成立后,通过永年农业信息网、服务热线,实行定期培训、定期座诊、定期召开例会,并深入到村通过喇叭广播、散发明白纸,向农民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详细了解区域站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区域站工作职能日益凸显。南沿村、广府两站先后免费为农民测土样1600余个,检测菜样2000余个,接受农民电话咨询3200余次,举办培训班137期,出黑版报156期,发放技术资料3.3万份。2006年永年县小麦吸浆虫害严重,县推广部门特别是基层站发挥了突出的职能作用,全县先后淘取土样300余个,组织专题培训60多场次,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及时指导农民正确用药,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三)增强了农技推广终端服务功能
区域站通过整合乡镇技术资源、县局下派技术骨干及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实现了以老传新、以新带老、专业互补、优势整合、知识更新和人员更新,使区域站成为“兵精将强”的技术推广队伍,增强了终端技术力量和服务功能,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断层问题。
(四)建立了农技推广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机制
区域中心站建立后,如何能保证高效运行,特别是公益性职能的正常履行,经费来源必须有保证。对此,县政府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改革财政供给体制,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决定专门为每个区域站每年下拨经费3万元,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并根据财政增长情况,以后逐年增加,使多年来制约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五)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区域站围绕区域产业、实施按需推广,强化技术服务,使区域资源优势得到优化调整和充分发挥,公益性桥梁和纽带作用日益显现,为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南沿村区域站服务辖区是永年县设施蔬菜的主产区,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该站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在品种和技术创新上做文章,创建的南马庄特菜示范园,先后引进并推广了名、特、优蔬菜新品种40多个,新技术10多项,带动了当地的特菜生产,形成了以南马庄为中心的永年县特菜生产基地3000亩,该基地每年向韩国、日本出口萝卜樱、红甜菜4000吨,农民种植效益比普通蔬菜提高20%以上。2006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85元中,仅蔬菜一项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6.5%以上。
(六)构建了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新格局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联农民、外接市场,是农技推广的前沿。该县在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大力扶持和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帮助他们制定合作章程、规划生产基地、加大技术和信息帮扶力度、实施项目推动,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了“上联市场,下接基地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其中“永泉、永丰、树新”等8家农民合作社取得了农业绿色认证,与北京市场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50%产品实现了订单生产,产品售价高出市价10%。全县先后扶持建立了12家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他们在加快技术推广、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永丰合作社在组织生产与销售的同时,在农技推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永年县棚室结构最先进的示范温室,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一方面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以技术保质量增产量,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合作社的市场形象,以品牌闯市场提效益,增加了社员收入,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该社被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办公室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公害蔬菜特供基地。
从永年县的经验可以看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府重视是关键,机构稳定是前提,机制创新是动力,加强保障是条件。永年县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也为其他地区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永年县农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