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也能赚大钱!———河南上蔡县大力发展“小麦经济”纪实
“过去夏粮肚儿圆,秋季作物弄俩钱。如今,优质小麦金灿灿,种粮也能赚大钱。”在河南上蔡县五龙乡五龙村,村民刘宝玉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现在种麦质优价高,订单全包销,俺要不是思想保守,早几年就种优质麦,起码还能多收入几千块哩!”刘宝玉高兴地告诉记者。刘宝玉叙述的是一个优质小麦产业带崛起的神话。
素有豫南“粮仓”之称的上蔡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小麦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12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近5亿公斤。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6元,比上年增长11.2%,小麦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在30%以上。
作为粮食主产区,县委书记李海洲感慨地说:“无粮不稳,无粮不宁,只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才能受益,农村经济才能更加繁荣。”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上蔡加快了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增大,农民的收益一年比一年提高。尤其是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粮食百强县第44位,被誉为“中原粮仓”。
科技提升粮食品质
上蔡县的决策者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优质化。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上蔡县狠抓了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科技推广和普及工作。近年来,围绕优质专用小麦、高产高油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该县实施了“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计划工程”,先后建立了小麦、大豆、玉米等11个科研基地,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46处,10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实现经济效益达5.7亿元。
小麦是上蔡的主要农作物。近年来,该县着力开发“小麦经济”。他们在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同时,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重点组织群众引种了“郑州9023”、“小偃54”等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并通过一体化开发经营,实行“订单种植”,全县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88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5.7%。
为加强对优质小麦的管护,在小麦生产中,该县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目前,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产业化产出“黄金链条”
实践证明,作为农产区,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粮食产业链条短。
为此,上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从而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骨干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这是上蔡县打造农业强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的一个“点睛之笔”。目前,全县年产值百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1家,形成了玉米淀粉、畜产品等8大系列。这些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联合体,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为了加快粮食流通,上蔡县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设立了“金上蔡”农业网页,建立了大型专业市场;上蔡县白云观农贸市场年交易额达1.2亿元;大力发展民营中介组织,建立了各种营销机构,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目前,全县共建立粮食营销协会和中介组织121个,农民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到2万多人,年销售粮食近3亿公斤。
稳粮夯实“生命之基”
“我出5000(元)!”
“我出5500(元)!”近日,上蔡县杨屯乡关帝庙村村民王长发竞买到位于村东头1号井的使用权。拿到井权证的王长发笑呵呵地说:“今年,俺把积攒下来的1万多元全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上,争取年年有个好收成!”
强农固本,治水为先。该县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作为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的根本性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该县累计投资2.1亿元,先后对贯穿境内的杨岗河等8条河流(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抓好了与之相配套的人工代赈旱保田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8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87万亩,扭转了农业望天收的局面。
政策激活“生产动力”
“种地不缴农业税,国家又给补贴钱,合作医疗搞试点,‘两免一补’帮贫困……”这真实地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据统计,仅2005年,全县共免征农业税5394万元,向农民发放“三补”资金2525万元。眼下,4000多万元种粮直补、综合补贴资金正在陆续发放。
政策好,干劲足。拿到“真金白银”的农民得到了实惠,投资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全县13万亩撂荒地被群众竞相承包,10万农村外出劳力纷纷返乡,投入到了农业大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