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绩喜人
预计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7.42亿元,比增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871元,比增10.2%。
一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1.制订出台相关政策。年初制定下发《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该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体政策和措施;制定出台家电下乡实施方案,设立家电下乡销售网点90个,累计销售家电下乡商品3253件,销售额667万元,共发放家电下乡补助资金67.3万元。同时加大政策实施的督促落实,对全市农村工作意见进行分解立项抓落实,并定期反馈,确保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使农民得到实惠。2.做好农机购置补贴。从2月16日起,全市共完成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375.6万元(其中中央282.5万元,省93.1万元);补贴农机具2765台套,其中新增半喂入收割机13台,烟地培土机102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895台,受益农户1956户,比去年增加1000多户,带动我市农民个人投资购买农业机械资金600多万元,已超额完成今年下达我市中央农机购置补贴任务。3.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严格按照“有种有补、没种不补、谁种补谁、种后补贴”要求兑现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和水稻良种补贴,发放补贴资金1420.65万元,水稻良种补贴384.46万元,补贴面积31.8万亩,惠及4.85万农户。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1.认真落实粮食播种面积。2009年全市粮食计划播种面积31.8万亩,粮食目标总产11.6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5万亩,旱杂粮6.3万亩。实际落实水稻25.5万亩,旱杂粮6.3万亩,春种玉米1.0万亩,大豆1.2万亩,马铃薯1.2万亩、甘薯1.8万亩。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1.815万亩,完成年计划的100%;总产12.24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03.7%,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5.55万亩,总产10.383万吨;旱杂粮6.265万亩,总产1.857万吨。2.着力打造绿色产业高地。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主动融入海西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林竹、畜禽、特色种植等三大产业体系建设,建成了总面积分别达100.7万亩、100.2万亩的百万亩速丰林基地、百万亩竹林基地,初步形成10万亩莴苣生产基地、10万担烟叶生产基地和2万亩茶叶基地。截止目前,全市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5万亩(其中莴苣播种面积8万亩,鸡爪椒1万亩)、产量25万吨;完成植树造林7.1万亩、占任务数的100%;种植烟叶面积3.57万亩,新建密集式烤房188座;新植果园1900亩、改造低产果园5000亩,新植茶园1000亩。3.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基地。按照“提质、增效,安全、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基地,提升农业综合实力。目前全市家禽饲养量及种禽场规模已居全省之首,分别达到1200万只和4000余万羽。目前,全市家禽出栏842.5万只(其中樱桃谷鸭出栏380万只),生猪出栏达18.3万头;引进了鸸鹋、孔雀等珍禽养殖;种植互叶百千层2000多亩、仙草1000多亩、百香果800亩。4.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通过认定和扶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92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三明市级2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达12.1亿元,带动农户数3.5万户,永林股份、华融禽业和城郊(麻岭)农产品加工基地被授予“国字号”龙头企业(基地),华融禽业跻身全国水禽企业20强行列,永林股份、永林公司分别被评为省级品牌农业金奖企业、林业十强龙头企业,一批新的龙头企业正加快壮大。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150家,累计已有238家办理了工商登记,注册资金5.46亿元,注册会员2300多人,合作社充分发挥“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凝聚作用,采取五统一的方式,以“公司+合作社+会员”的经济组织模式来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化生产。
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人居环境。1.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来,该市持续推进青水、曹远、大湖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项目和全市烟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青水片土地整理项目投资726.54万元,治理土地面积3215亩;完成燕西片土地整理项目投资413.08万元,治理土地面积1646亩;完成曹远片土地治理项目投资312万元,治理土地面积5200亩。2.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从集镇周边、风景名胜区、沙溪、文川溪沿岸以及国道、省道沿线选择一些村庄,因地制宜开展“村收集、乡镇集中、市处理”或“村收集、镇处理”垃圾处理运作模式试点工作。同时,结合“三清六改”持续推进沼气工程建设。今年计划建设户用沼气池2000户,新建5个乡村沼气服务站,项目总投资488.5万元。截止目前,全市新增户用沼气1160口,5个乡村沼气服务站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在生态家园建设方面,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建立了罗坊桥头村修旧如新文化村,农村斜面改造面积1.5万平方米,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桂花、红豆杉、罗汉松、马褂木等珍贵树种130万余株,新植绿化草皮11.5万平方米。3.扎实推进新村建设。继续抓好洪田马洪,安砂曹田等新村点建设,强力推进燕北街道板尾、益口、飞桥、兴坪等村的新村迁建,全市累计新增建房面积10.5万平方米。其中“造福工程”今年省级下达指标450人,已全部安排完毕。目前,所有安置点皆全面动工兴建,马洪村建设点已有11户三层封顶。
四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农村富裕和谐发展。1.打造优质的公共事业体系。重点加快网络宽带、有线电视、医疗卫生和文体健身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全民覆盖、全员参与。截止目前,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城乡联网率达到90%,城乡有线电视用户数突破7万户;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建成5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文化中心大楼10个,农民公园8个、农民休闲健身场所55个,40个“流动书库”,农民业余生活、文体活动丰富多彩。2.打造高效的支农服务体系。重点整合资源、转变职能,打造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市乡村沼气服务网络“两大平台”。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方面,以曹远镇、洪田镇省级“三农”服务中心为试点,按照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的原则,整合乡镇涉农部门、社会管理部门以及各类经济组织服务资源,着力提高“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建设已由曹远镇、洪田镇试点拓展到全市所有乡镇,初步形成了以乡镇“三农”服务中心为龙头,以镇区基层站(所)为基础的管理机制。市乡村沼气服务网络方面,按照“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政府扶持、农民受益”的原则,健全了“市沼气服务中心-乡沼气服务站-村沼气服务点”三级沼气管理服务网络,组建沼气池综合管理服务队,实现沼气产业配套化和沼液利用循环化,对自建沼气池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户,由市乡两级财政给予600元补助,促进了户用沼气池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突破1.3万户。3.打造便捷的金融支撑体系。重点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健全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实施银保合作,探索金融支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率先在全省开展林权抵押、林户联保、开行委贷、“龙头”承贷、林业小额贴息贷款等林业贷款新模式,相继推出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村二女户、贫困户、二女特困户等农村计生户贴息贷款,以及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封闭贴息”烟农小额贷款、金穗惠农卡小额贷款等信贷产品,探索林权证、土地经营权证、农产品商标权、农村集体土地房产所有权和 “公司+农户”、农民担保公司、信用工程、农户多户联保等担保模式及笋竹仓储质押及房产、店铺、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抵押形式,并先后新增设立了邮政储蓄永安市支行、永安汇丰村镇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永安市支行等3家涉农金融机构,努力破解农村“担保难”、“贷款难”和服务面窄的问题。至今年10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较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多样性的融资需求。
五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打造生态活力新农村。1.扎实抓好村级组织换届。该市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全市228个行政村全面完成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共产生新一届村两委成员1438人,连任的人数达628人,占总数的43.67%。其中:党支部班子成员中有175名女支委,占总数的25.22%;村委会班子成员中有74名女村委,占总数的10.12%。2.积极开展村主干岗前培训。换届选举完成后,该市坚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于10月21日至29日,分四批对全市乡镇街道的15位组织委员、228个452名村主干和63位下派驻村干部进行了为期2天的培训,使新任村干部掌握工作要领,理清工作思路,增强发展信心,提高勤奋敬业、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各乡镇、街道也通过集中辅导、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组织实地参观等形式对村两干部进行了培训,切实提升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工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3.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工作。全市15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人员和设备全部落实到位,全市228个行政村,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并纳入监管系统实行电算化记帐。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农村财务人员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账务核算程序和记帐时间要求,从2010年1月1日起,乡镇农经干部不再兼任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代理会计,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农经人员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实际问题,农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4.持续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在继续落实领导挂包、部门帮扶责任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六步工作法”,完善村务决策听证制度,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继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人和组织八个方面作用运作机制,印发了永安市农村六大员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六大员”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六大员工作职责,村级组织运转规范有序。
六是健全农村工作机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1.挂包帮扶方面,继续采取领导挂村、部门(单位)包村、干部驻村的方式,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原有挂包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的基础上,把边远山区1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下派干部驻点村及集镇中心村纳入2009年度市处级领导及部门(单位)挂包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资金投入方面,继续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资金管理机制,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加强现代农业、生态能源、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3.农村宅基地整治方面,率先探索拆旧建新、退宅还耕、退宅还公、修缮改造等有效途径,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永委[2008]31号),着力解决农村旧宅闲置占地问题,今年来全市累计拆除旧宅面积1.7万平方米,建立了小陶镇垇头村拆旧建新试点村。农村土地流转方面,为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市根据农业部、省、三明文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下发了《永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流工作的意见》(永政文〔2009〕18号)文件,探索建立市、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在该市农业信息网创搭造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市场交易平台,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种植大户以土地成片开发、发展规模经营为主要方向,进行适度规模流转,培育规模流转典型。典型推动方面,加大典型示范培育力度,以DVD、图片简介和点评方式组织召开现场会,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达到学习、交流、借鉴的效果。激励导向方面,在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年度考评表彰力度的基础上,健全了在职村主干“固定补贴+绩效考评补贴+误工补贴”制度,探索建立村主干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