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一村一品 一“业”脱贫———从山西省曲沃县三个山村的变化看老区如何发展

日期: 2009-07-02 09:35 作者: 王建先 许涛 马小林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下陈村是党组织最早开展活动的地方、石桥堡村是党的第一个地下县委所在地、窑院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新世纪第四个年头的时候,这三个村在晋南曲沃县经济收入排倒数第二、第五、第六。五年之后的2009年,这三个山高路险、人穷地瘠的山村已脱贫致富,成为全县养殖业、种植业的典型。

  这一巨大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呢?

  2004年“七一”前夕,曲沃县新成立的老区建设促进会的老同志们,走进这三个老区穷村调研。村里人原以为这些老干部带来了多少物,多少款,结果令他们失望。给钱,他们没有;给政策,他们不管。老干部们说:“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

  群众的怀疑和不信任,没有泼灭几个老干部的热情和信念。几天的探访,他们走遍了三个山村的沟沟坎坎,摸透了老区人对致富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也发现了致富的门道。窑院村种瓜在这一带很有名;石桥堡村的几家养鸡户光景也不错;下陈村的零星养猪户在村里是首富。

  老促会老干部们带领窑院村的村干部赴陕西杨凌,引进黑霸王、西农8号等优良品种,进行了西瓜重茬种植,搭建了窑院西瓜生产基地。他们又从山东烟台引进砍瓜、超长丝瓜、迷你南瓜等品种,两年时间,窑院村成了有名的瓜果村;在石桥堡村,老干部们以老养鸡户为示范,把农村信用社请到了田间地头,当年建成鸡舍45栋,发展柴鸡10万只,日产鸡蛋8000斤,年收入36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750元。到2008年底已发展柴鸡近30万只,全村收入突破千万元;在下陈村,老干部们一方面积极宣传和推广养猪户的经验,另一方面促成了县畜牧中心和村里的联姻,采取以大带小的办法,扩大了养殖规模,现已发展成百头以上养殖规模的大户3户,50头以上的有5户,30头以上的有10多户,全村人均养猪8头,人均增收1440元。

  五年过去了,如今这三个村,一村一品,一业兴村。石桥堡村利用自己鸡场的鸡粪建立了“万乡红肥业有限公司”,成为了全县第一家有机肥生产企业;下陈村利用猪粪发展沼气,成为了全县第一个“沼气村”;窑院村成功实现了棉花地里套甜瓜、小麦收获以后种西瓜、西瓜收了种白菜的一年三收的耕作方式。绿色、循环经济、立体耕作,三个村子今天又以这样的招牌叫响全县。

  另据曲沃县老促会会长樊俊志介绍,如今已在石桥堡开工建设了“曲沃县第一届县委所在地”纪念馆,馆址就在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陈赓生活过的那个五孔窑洞的小院内。他说,其实多半个村子的窑洞都可以当作纪念馆,因为,如今石桥堡的村民大都离开了窑洞,搬到了新规划的齐整亮堂的大瓦房和小洋楼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