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吉林农大:服务“三农”全力助新农村建设

日期: 2007-07-11 00:00 作者: 记者:耿明哲 来源:吉林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作为吉林省重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在努力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还确立了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领“三农”新风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模式,扎扎实实地“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服务“三农”助力新农村建设

  “吉林农业大学服务的主要方向就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吉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姚秋杰说,吉林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瞄准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探索出面向“三农”,以科技示范区、专家大院等为载体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之路,为富民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据了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通过政策上鼓励、经济上奖励、职称上激励的办法,调动了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面向“三农”开展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扎扎实实地把“论文”写在了吉林大地上。“十五”以来,学校承担了26个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项目,17个科技示范区,35个专家大院,5个新农村建设帮扶点,有17人成为首批省市级专家特派员。共选派科教人员下乡累计达4000余人次,培训地方科技人员及农民240余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400余项,累计技术增收80余亿元。吉林农业大学已经成为服务“三农”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并引领了一股社会各界服务“三农”的强劲力量与社会风尚。

  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

  作为吉林农业大学第一批科技扶贫对象的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经过几十年治沙斗碱和改土培肥试验,昔日举世闻名的八百里旱海的碱巴拉村,如今已变成了一片绿洲。他们在西部盐碱地区推广了种稻新技术,开辟了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农业开发之路,水稻床土调酸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动了吉林省西部平原300万亩水田的开发,盐碱地水稻公顷产量达7000公斤以上,累计创经济效益逾亿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吉林省中部粮区地处松辽平原、土地平整肥沃的特点,吉林农业大学积极推广机械化生产作业,并结合我省农业产业化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组织科教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榆树市弓棚镇科技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调整产业结构,把85%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出现了备受关注的“弓棚子现象”。

  结合东部长白山特色资源,吉林农业大学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针对长白山特色资源的可持续立体开发之路。他们研制开发了60余种野生植物种植技术和50余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填补了国内陆地栽培西洋参技术空白,提供了60%以上以人参、梅花鹿为标识的北药相关技术;在集安选育出了“集安紫肉”、“古红”山楂、“双优”两性花山葡萄三个新品种;组织多学科专家协同攻关,使敦化地区形成了以万寿菊为主要经济作物的产业结构。在吉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的精心指导下,长白山先后建立起了林下经济植物模拟管护示范区,山珍植物园田移植栽培示范区,中草药人工栽培示范区,人参、西洋参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区,高山红景天栽培示范区,形成了长白山综合立体开发生态模式,创造经济效益近20亿元。

  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

  “我们所有的科研课题都围绕农业来进行,农学、园艺、中药材、生命科学、动物科学和食品科学等学科专业设置也都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姚秋杰书记指着正在农业大学试验田里学习防治病虫害的师生们告诉记者,吉林农业大学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区位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路,大力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品牌。形成了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植物科学与技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应用化学和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等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了人参及东北道地药材栽培与加工、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特色方向。

  近5年来,农业大学同企业共建了3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确立了12项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研究的横向科研课题,为企业研发新产品18个,提供关键技术9项,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为企业培养了高级人才和技术骨干千余人,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有中国粮仓的美誉,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深加工以及各种附加值的增长与农业的科学研究密切相关,我们的智力支持和深度开发与市场的供需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姚秋杰书记说。

  让农民成为科技种田高手

  农业大学主要培养方向都是以农为主,紧跟吉林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瞄准三农的方向。近三年来,学校共主持承担科研项目586项,其中“863”、“948”等国家级项目实现了新的突破,从2002年到2006年,连续五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二位。建立了一批成效显著的科技示范区、专家大院等平台,累计推广实用技术200余项,引进推广新品种150余个,培训各地科技人员和农民160余万次,在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技术支撑下催生了一批支柱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民增走。

  同时,吉林农业大学积极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等活动,共选派科教人员下乡累计达到4000余人次。将科学养殖与植物栽培直接普及到广大农民炕头上,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农民,成为科技种田的高手。(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