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云南安宁抓好“三大工程” 建设新农村

日期: 2006-07-11 00:00 作者: 李 喜 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编者按:

  当前,全市已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突破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安宁市利用自身优势,在实践中着力抓了“反哺、提高、统筹”三大工程,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取得了成效。三大工程即立足现实,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的历史欠账,为今后发展筑牢了基础,又着眼未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抓统筹发展、讲长远发展,值得借鉴。

  安宁是云南省重要的钢铁、磷盐化工基地,工业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大工业的有力支撑下,安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要求,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反哺工程、提高工程、统筹工程,其中,统筹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反哺工程是统筹工程的基础,提高工程是反哺工程的延伸和深化、是统筹工程的核心。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反哺工程——着力解决农民关心的利益问题

  安宁市近几年来通过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发展,招商引资上百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掀起了新一轮工业建设高潮,市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齐头并进。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37亿元,分别增长10.5%和12.4%;在第五届中国西部百强县评比中位列第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以工哺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安宁着力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村村通”工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投资5200多万元,实施250件“村村通”人畜饮水工程。建立以拍卖、承包管理为主,乡镇供水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为辅的“以水养水”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全市每一个农村群众都喝上洁净水。投资5500多万元,修建了17条总长共89公里的道路,比原计划提前5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并以农民投工投劳,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启动了自然村村间道路硬化工程。采取政府直接投入、贴息,企业贷款的方式,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目前,全市97.6%的村委会、92.9%的自然村实现了光缆传输电视信号联网,96%以上农户看到了6个以上频道的有线电视。采取公交公司贷款买车、政府贴息的方式,开通了乡镇公交车,乡镇公交通达率达80%以上。

  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年来,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在95%以上。在国家规定的补助基础上,市、乡两级人均再投入24元,使参合金额人均达50元,住院封顶线提高到6000元。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为18周岁以上农民免费体检。2005年共投入260万元,公开招标体检医院,为3万多名45周岁以上农民进行了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对参检后需要手术治疗的农民,减免一定的手术费。今年将继续完成5.5万18至45周岁的农民免费体检工作。

  探索解决失地农民安置的新办法。自2004年起,安宁市对拆迁农民不再向城区外转移,引导鼓励拆迁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户口入住单元楼,连续三年每人每月享受190元生活补助,并逐步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2004年起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并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建成红梨、浅水藕、油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7万多亩,带动60%以上农户增效。

  实施农村贫困人口解困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集中助养一批、政策救济一批、扶持发展一批、异地搬迁一批”,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消除全市农村5.2%的贫困人口。

  提高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住这个关键,安宁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明确提出农村子女高(职)中不毕业不返乡的目标,并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三年来,全市对教育的投入超过2亿元。

  大力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品牌学校。逐步收缩农村校点,集中建设中心学校。扩大高中教育资源,投资1亿元,建设了一所高标准完中;投资8000万元,改扩建了两所一级完中。

  全面推行农村学生寄宿制教育。年均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对农村全寄宿制学生、半寄宿制学生给予每人每月50元、25元的补助,逐步推进农村全免费义务教育。并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和高中学生寄宿制补贴,最高人均每月达200元。

  着力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政府推进、市场运作、自主择业的城乡统筹就业机制,把企业吸纳农民就业作为选商和对企业进行奖励的标准之一,与进入安宁的企业对接,让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优先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按照农村适用技术全员培训与转移就业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重点向二、三产业培训转移。2005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6300多人,转移5194人,共投入培训费30万元,人均850元。

  统筹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安宁市去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59元,分别增长10.4%和7.8%。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农村面貌有了新变化,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解决“三农”问题的格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长久的系统工程,安宁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实施“一个提高、三个统筹”和“一个倾斜、三个集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农民素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和城乡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力争全市人均GDP达55000元,城镇化率60%,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安宁市将抓好以下工作:

  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强领导,组建机构,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的发展机制。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相互带动,促进全市产业布局形成三大板块:一是南部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区,二是中部的安宁工业园区,三是北部的风景旅游区。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土地向业主集中。我们将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着力抓好百万头生猪养殖加工销售基地、百万只朗德鹅养殖加工销售基地、万吨出口优质红梨生产加工基地、万吨出口优质洋蓟生产加工基地、500万只商品鸡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等8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探索以镇为单位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农民以土地参股的方式,推进土地向业主、大户以及种养能手集中。结合新一轮村镇规模,开展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整理工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效益。

  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农民向城镇集中。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对愿意农转非和入住统建房的失地农民实施以下政策:生活补助。失地农民从签订征地协议之日起,连续3年享受人均190元/月的生活补助。养老保险。18周岁以上(18周岁)的,按照市乡两级政府补贴18000元、个人出12000元的标准,参加养老保险,当男年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后,月享受养老金300元。就业扶持。推行适用于国有、民营、个体企业,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职业技能培训等内容为一体的社会就业保障证,实行就业“一证制”。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以职业鉴定取代身份鉴定,剥离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多种社会功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作者:中共安宁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