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让农民这个主体“壮”起来——走向新农村系列谈之四

日期: 2006-03-23 13:56 作者: 康梅芗 来源:山西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迫切的要求。

  ———摘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讨论稿)

  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才能建设新农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培养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让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当前,培育新型农民,一定要紧扣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激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建设氛围。但从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来看,农民必须从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要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紧跟时代,紧盯市场,这样才能担当得起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培育新型农民,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切“向钱看”带来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风气不正的有效途径。

  培育新型农民,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元素,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仁爱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礼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智从明辨善恶的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仁义礼智信”是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矛盾的精神化解剂,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催化剂。

  培育新型农民,要增强现代观念的渗透与灌输。现阶段,多数农民还生活在交通不太便利、信息不很畅通的地区,缺乏与市场经济对接的现代观念。我们要从改变观念入手,进而改变其生活习惯、价值观和贫穷的处境,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流通方式等,比如通过奖勤罚懒,让农民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劳动力的投入也要计入成本。勤劳、竞争、创新、成本等现代观念的建立,有助于农民融入现代信息社会、了解市场变化,这比给钱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培育新型农民,要拓宽农村宣传教育渠道。农民知识化进程越快,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就越快,就越急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教育网络。在着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经营管理型、市场营销型、技术中介型的新型农民,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更为流畅。同时,要不断更新调整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相适应,办出区域和行业特色,增强农民快速适应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能力。

  培育新型农民,要发扬三晋儿女艰苦奋斗的精神。太行精神、大寨精神等曾经激励和鼓舞着三晋儿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屈不挠,奋斗拼搏,这不仅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而且也是引领我们未来的航标。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鼓励农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的时代,给我们“山西精神”再注入新的养分,再增添新的亮色。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让农民“壮”起来,就是不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全新的文化;不但要有富有的口袋,更要有丰富的脑袋,宽广的视野,进取的精神,文明的风尚,这是新型农民必备的素质。否则,新农村永远只会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眼下,新农村建设的舞台已搭好,这出戏唱得怎么样,说到底关键还要看我们农民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