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艾知识 】
【 健康常识 】
【 其他 】
 
科学家揭示为何有些灵长类动物不会形成艾滋病
发布时间:2008-09-22    来源:科学网    作者:
<TABLE cellSpacing='6'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P>  为什么有些灵长类动物感染免疫缺陷病毒不会发展成艾滋病,而人类却容易在艾滋病前屈服?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些物种的免疫系统信号方式以及特殊免疫调节分子产量的不同。相关论文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P>

<P>  非洲的乌白眉猴(sooty mangabey)以及其它一些灵长类物种感染猿免疫缺陷病毒(SIV)后却仍然保持健康,一直以来科学家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国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Mark Feinberg和同事发现,在SIV感染期间,与恒河猴比较起来,乌白眉猴的免疫系统被激活程度要低得多。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乌白眉猴体内,树突状细胞产生的干扰素α(一种免疫报警信号)要少得多。结果,在SIV感染的初始期和慢性期,树突状细胞并没有被激活,乌白眉猴无法对SIV病毒作出明显的反应。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容易形成艾滋病的人类和恒河猴的树突状细胞很容易被HIV和SIV激活。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来源于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信号模式的种特异性差别。在AIDS易感物种中,慢性树突状细胞刺激并不能促进清除感染,反而会导致长期免疫激活,以及对于免疫系统的重大无意识损伤。这种慢性免疫激活目前已被认为是AIDS的主要驱动力。研究人员建议,新的治疗方案应该“掌舵”免疫系统远离过于活跃,从而免受无意识损伤。这种治疗方法可作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有益补充。(科学网 梅进/编译)(《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doi:10.1038/nm.1871,Judith N Mandl,Mark B Feinberg)</P></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TD></TR>

<TR>

<TD align='left'></TD></TR></TBODY></TABLE>
 
    【打印文档】  
 
< 关闭 >
红丝带家园
携手红丝带   更多 >>
希望之窗   更多 >>
心灵家园   更多 >>
志愿者家园   更多 >>
  友情链接  
title1.gif 无标题.bmp 无标题.bmp xazx_logo.gif 无标题.bmp 无标题.bmp im_28.jpg
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承办:农业部信息中心
协办:各省(区、市)农业信息中心
Email:yinpengfei@agri.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