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红丝带 】
【 希望之窗 】
【 心灵家园 】
【 志愿者家园 】
 
艾滋病有望被抑制
发布时间:2008-09-1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TABLE cellSpacing='6'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P>  美国科学家鉴定出一个基因Apobec3,该基因可能会影响抑制艾滋病病毒(HIV)的抗体生长。这一新发现有望在人体中产生中和抗体来抵御HIV。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对此进行了报道。</P>

<P>  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可将其RNA基因物质复制到DNA,并同宿主的DNA结合在一起,而中和抗体一旦在宿主体内产生,就能攻击并杀死传染病毒。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HIV疫苗的保护性抗体,以控制艾滋病病毒在人群间感染,但多次无功而返。</P>

<P>  197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研究了老鼠体内与HIV相似的“逆转录酶病毒”,发现一个名为Rfv3的基因可能影响允许动物复原的中和抗体的生长。到1999年,研究人员将Rfv3所在的区域缩小到老鼠15号染色体上较小的范围内,但该区域包含的基因数目超过60个。旧金山大学格莱斯顿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院(GIVI)与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NIAID)的科学家现已通过研究证实,Rfv3基因就是Apobec3基因(一个先天具有抗反转录活性的免疫基因)。</P>

<P>  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基因实验后发现,与Rfv3类似,Apobec3对小鼠逆转录病毒感染的早期控制有所贡献。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容易感染Rfv3的老鼠不能做出抵抗Apobec3的抗体反应,这些实验结果都为Rfv3和Apobec3是同一基因提供了可信的证据。</P>

<P>  这一研究虽然针对的是感染小鼠的逆转录酶病毒,但结果同样可以延伸至HIV。HIV利用自身的Vif基因破坏人类Apobec3蛋白,感染者很少能制造中和抗体抵御HIV。这一发现提出一种可能性,即干扰Vif的药物或疫苗也许能使人体自然产生更好的中和抗体反应来应对HIV。</P></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TD></TR>

<TR>

<TD align='left'></TD></TR></TBODY></TABLE>
 
    【打印文档】  
 
< 关闭 >
健康知识
防艾知识   更多 >>
健康常识   更多 >>
其他   更多 >>
  友情链接  
title1.gif 无标题.bmp 无标题.bmp xazx_logo.gif 无标题.bmp 无标题.bmp im_28.jpg
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承办:农业部信息中心
协办:各省(区、市)农业信息中心
Email:yinpengfei@agri.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