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文件: |
窦立松——河北省种粮大户
2002年,窦立松承包了600亩土地,进行粮食生产。经过几年发展,现承包土地已发展到3400亩,种植玉米2600亩,水稻800亩,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2008年~2009年成为全国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经农业部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了900公斤左右,玉米单产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年粮食总产3060吨。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他积极改进种植方式,充分利用机械化作业。目前,已有玉米联合收割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等各种机械近50台件,初步实现了种植、管理、收获等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
陈万荣——山西省种粮大户
陈万荣系山西省清徐县徐沟镇西怀远村人,今年38岁。近年来,他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科学种田的道路。
陈万荣实行“承包农户土地,反雇农户劳作”的办法,将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济。与此同时,制定了规模种植实施方案,科学规划所承包土地的种植结构,通过测土配方,改善土地质量,并改良种植技术,引进新品种推动科学种粮,确保丰产增收。2008~2009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500亩,其中粮食作物2200亩,单产520公斤,总产1144吨。目前已出售530吨,预计今年种粮收入100多万元。
任远国——内蒙古自治区种粮大户
任远国,1977年从海拉尔第七中学毕业后到国营谢尔塔拉农牧场。1989年,他正式下海创办家庭农场。企业创业至今,累计向国家交售粮油作物5亿多公斤,上缴税费8500余万元,培训从业农牧民1500人(次),迄今农牧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10000余元以上。企业现已拥有耕地近13万亩,全部实施机械化作业,年可生产粮油作物2万多吨,加工亚麻纤维3000吨;拥有草牧场6万亩,人工草地2万亩,育肥羊3万只/年,育肥牛2000头/年。2009年粮食总产21190吨。
岳绪全——辽宁省种粮大户
岳绪全,北镇市柳家乡卢家村一名普通农民。多年来,他立足于农田开发整理,将一处处荒地荒滩变成了千顷良田,通过滚雪球式的发展,他开发和承包的土地面积逐年扩大,效益逐年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从起步的3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5000多亩,每年仅种粮收入一项就达800多万元,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种田大户。
2007年,岳绪全牵头成立了柳家乡玉米生产专业合作社和柳家乡养牛专业生产合作社,利用自己现有的农机设备,组织专业合作社成员帮助周边农户耕耙和收割,对有困难的农户提供免费服务,每年为周边农户耕耙、收割面积2万多亩。利用自己的养牛技术,组织专业合作社成员帮助周边农户养牛,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对有困难农户免费提供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柳家乡养殖户已达到170户,养牛存栏量达到1.3万头。
张显——吉林省种粮大户
吉林省松原市的张显是农民出身。前几年,他大胆地承包了5000亩土地,2007年他又承包了6000亩水田,加上已有的杂粮基地1700亩,大面积种植水稻。2008年,他引进水稻品种———“秋田小町”并且大面积种植和推广。同时整合土地资源,加大水稻种植力度。采取“基地+农户”订单的种植模式,现在已与2980户农民签订了订单,订单面积1200公顷,辐射一镇一乡五村。订单农户水稻价格比市场收购价每市斤高出0.20元,这些家庭累计年多收入近1132万元。几年来,累计生产杂粮约2000吨。
孙圣海——黑龙江省种粮大户
孙圣海是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新兴村村民,高中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生产。从2005年开始,孙圣海在国家惠农政策鼓舞下进行规模种植,在本村和外地从事大面积土地开发承包,依靠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规模效益,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增强。2009年他共承包土地面积9080亩,总产达3890.7吨,粮食单产达到432.3公斤/亩,陆续销售粮食3890吨,收入233万元。
在孙圣海的影响带动下,新兴村由两年前的“零水田”,发展到目前的3200亩,外出包地种水稻2000亩,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可增加收入138万元,户均增收10600元。
高健浩——江苏省种粮大户
上世纪末,高健浩怀着“为地球打扫卫生”的社会责任走上了他的环保创业道路。农民出身的他深知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看到路头河边随处被抛弃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污染环境,高健浩下决心要在臭粪堆上创新业。发展到目前,公司已拥有1000万元注册资金,专业机械化处理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具备年产有机(类)肥料5万吨的能力。
他利用本企业生产有机肥料的优势,就地就近投入到农业基地生产中去,实现了水稻基肥用量1000斤的管理目标,并自建鸭业养殖基地,实施分区放牧、稻鸭共作;并首创了水稻防虫网栽种新技术,实现了全程不用化肥农药。
陈庆福——浙江省种粮大户
现年43岁的陈庆福,是浙江省瑞安市飞云镇西湖村村民。2001年开始承包土地3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此后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支持引导下,他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靠种地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从2007年开始,他又3次扩大了土地承包面积,2007年承包面积达到338亩;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40亩;2009年,他更是把土地承包面积扩大到了720亩,通过各项技术措施落实,使粮食总产达到784.8吨,比2008年增长15.6%。三年共向国家投售商品粮150多万斤,为市府提供筹备种子40万斤。
2007年5月,陈庆福带动周边种粮大户组建瑞安市伯特利粮食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53户,共承包土地1500亩;带动农户2500户。
徐淙祥——安徽省种粮大户
徐淙祥是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农民,高级农艺师。徐淙祥种植的千亩连片小麦高产攻关田,连续三年亩产超600公斤,其中2009年度经国家科技部和省农委组织专家测产,平均亩产都在7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718.2公斤,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徐淙祥领衔承担研制的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2004年获省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他领衔研制的小麦节本保优栽培技术谚语,被编印成“小麦亩产优质栽培技术”手册,在全市、全省推广应用。二十多年来,徐淙祥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86项,出色地参与完成了95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
林和杰——福建省种粮大户
林和杰,晋江市陈埭镇洋埭村人,是泉州市承包水田规模经营最大、年出售国家商品粮食最多的种粮专业大户。如今,他掌管的中和种养场在泉州承包水田耕地面积4917亩,年种植水稻6727亩,冬种马铃薯562亩,农场年总产值800.1万元,年出售给国家的优质稻谷达3200吨,总价值662.4万元;马铃薯983.5吨,总价值137.7万元。
为提高稻米产品竞争力,林和杰积极应用稻米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执行无公害水稻生产操作规程,注重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控,实现无公害生产,2006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几年来,他为当地农民组织建立早稻商品秧繁育基地、扩大优质稻生产、推广示范实用技术。通过科技示范带动,一大部分周边农户落后的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大户带小户作用明显增加。
高彩霞——江西省种粮大户
今年46岁的高彩霞,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家住鄱阳县乐丰镇东风村委会火把村,世代靠种田营生。1999年开始承租300亩水田耕作,到现在已发展到12600多亩,年产值由3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300多万元。
如今高彩霞的基地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100%,实行了良种良法相配套。村上120多户农民跟着他种田,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从1999年到现在,高彩霞种粮产量达到近4万吨。
王善起——山东省种粮大户
山东省种粮大户王善起自小生长在农村。经过科学种田,王善起所承包的土地已经由原来的低产田一跃成为高产田,小麦亩产量达到千斤,大豆亩产量达到200公斤。
为了给农民提供一个农业科技培训的场所,王善起于2005年6月创办了一家农业技术应用研究所,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王善起于2008年创办了鼎元良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00余户,土地面积达到2000余亩,提高了社员的种粮积极性。2002年以来,每年都为社会提供小麦良种近百万斤,大豆良种几十万斤,促进了全县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
闫世民——河南省种粮大户
闫世民,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潘堂村人,高级农艺师。2009年他的粮食种植面积达8900亩,平均亩产648公斤,总产量达到5769吨,出售商品粮4230吨。
为推广新品种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带动本村及周围乡村群众共同致富,闫世民一方面进行良种培育,一方面扩大粮食种植规模。为使新品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闫世民还十分注重新品种推广工作。创建了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中心商丘分中心,科普试验、示范、展示基地达4000多亩,每年展示农作物新品种达820多个。
侯安杰——湖北省种粮大户
自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农民侯安杰抢抓“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向种田能手集中”的时代机遇,从承包560亩荒山坡地种中草药材起步,历经“八年创业”,到2008年他租种了两个县市8个乡镇33个行政村1.8万个农户的土地,面积高达2.03万亩,其中粮食面积1.68万亩,年产粮食8400吨,创年收入934.4万元。2009年,侯安杰租赁土地面积达1.968万亩,生产粮食10230吨,创年收入1862.1万元。
自2008年起,他成功地申请注册了“侯安杰”牌农产品商标,“侯安杰”牌大米以其质优味好已经开始抢占市场制高点,登陆省内外的许多超市。
文湘桃——湖南省种粮大户
在湖南益阳市桃江县,有一个叫文湘桃的农民,影响了3000多农户,在这个过去习惯种植一季稻的地方,带动了5万多亩双季稻栽培。今年,文湘桃租种的稻田总产稻谷7895吨,这些稻谷全部交售给了国家,其中优质稻就交售了4000吨。
在文湘桃租赁稻田的8个乡镇,今年双季稻面积增加了3万亩,占到桃江县今年双季稻新增面积的一大半,增收稻谷近1万吨。有典型的带动,有科学的技术,周边农户也推广应用了新技术,水稻产量、品质有了明显提升。现在,文湘桃正着手牵头组建湘桃农业种植专业生产合作社,要求入社的种粮大户已经有80多人,面积达5万亩。
陈长贵——广东省种粮大户
2002年,陈长贵看准了开发优质有机稻米生产的前景广阔,毅然投身于有机稻米的研究开发,在珠海市斗门区承包200亩稻田试验有机水稻生产。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与试验,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日渐成熟,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不断提高,种植区域不断扩大。2009年,陈长贵在珠海市承包农田1500亩种植有机稻,产量达1080吨;在广东省清远市承包土地1000亩种植有机稻,产量720吨。
2002年,陈长贵带领珠海市农丰进出口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模式,示范发展有机稻生产,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有机稻产业化模式。2009年示范带动种植有机稻面积1.5万亩,总产量超过1万吨,辐射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带动农户每亩增收200多元。
唐成芳——四川省种粮大户
唐成芳,女,55岁,家住四川省德阳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一社,以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为主,是当地的种粮大户、农村种粮铁娘子、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的科技带头人。在唐成芳的带动下,全镇不断涌现规模化种、养业大户370户,为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307亩,出售商品粮621.1吨。
唐成芳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劲头大,吸收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积极性高。不断更新适宜的粮食新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全部实行免耕露播稻草覆盖技术,节省劳动、培肥地力,节约成本20%以上。
郑立邦——甘肃省种粮大户
郑立邦,酒泉市肃州区下河清乡五坝村一名普通的青年农民。他成功地承包了3个撂荒的小农场,建起了4000多亩的标准化农场,每年种植粮食在3000亩以上。
从2005年至今,他先后引进种植粮食新品种4个,粮食种植新技术4项,应用新肥料5种,2008年1000亩小麦总产突破了50万公斤,1500亩玉米总产120万公斤,650亩大麦总产33万公斤。2009年,他又种植了1000多亩小麦、1600多亩玉米、800多亩大麦、200多亩马铃薯。由于应用了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机械耕作收割等机械化技术,亩均生产成本比2008年降低了近百元,节省成本支出近30多万元,今年种粮利润收入可达到15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周边乡镇涌现出了一批种植粮食百亩以上的种粮户。
兰炳林——新疆自治区种粮大户
2006年,兰炳林揣着半辈子的积蓄和满腔的热情,一头扎进了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片6000多亩白花花的盐碱地,大胆地开始了他的开荒种粮梦。历经风风雨雨,使兰炳林对如何改良土壤、合理种植及作物高产高效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实践经验。改良后的土壤和配套的科技经验的运用让他开始品尝到丰收的喜悦。
由于结合耕地特点、气候条件的各项因素,发挥品种优势,2009年种植早熟耐旱、抗碱、抗干热风和抗倒伏的新品种“新冬22号”、“石冬8号”等,运用先进实用的栽培模式,最终达到小麦单产430~460公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000多万公斤。
韩洪喜——黑龙江农垦种粮大户
韩洪喜是黑龙江农垦绥滨农场粮食种植大户,现年45岁。10年来,他平均每年承包耕地10645亩,年生产粮豆730多万公斤,近10年累计向国家上交商品粮7200万公斤。特别是近两年来,他带头应用新科技、推广新品种,粮豆单产、总产创造历史最好水平。2009年,他种植粮豆面积14955亩,生产粮豆9796吨,比上年增长23.5%。水稻面积达到11850余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105亩,高产作物面积达95.4%,水稻、玉米全部用上了高产优质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