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金秋时节,“中国芦柑之乡”永春的芦柑一上市就获得青睐,至11月24日,就出口到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2500多吨,创汇198万美元,而去年产季永春芦柑出口创新高,出口芦柑114372吨,创汇7626万美元,出口量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50多年前芦柑对永春县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上世纪50年代,全国侨联副主席尤扬祖从海外将芦柑引入永春,使永春柑桔里多了一名新成员。50多年来,永春芦柑从引入种植成为“中国芦柑之乡”,从国内销售到覆盖东南亚、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从外来品到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永春芦柑走出了自己特色发展之路,其出口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2006年还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芦柑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来源,农民每年从其获得纯收入2-3亿元,芦柑的发展还带动了运输业、包装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成为了永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世界芦柑看中国,中国芦柑看永春。”可以说,永春芦柑的发展是其品种与永春生态环境天然结合的产物。永春县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4℃,降雨1800mm,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日照好,温差大,土层深厚,全县森林覆盖率68.8%,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为芦柑最适合生长的地方。上世纪50年刚引入时,在永春县还是零星种植,到了1977年其产量就跃居福建省首位,达到8000多亩,年产3956吨。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打开,永春芦柑成为销往港澳的热销产品,每到永春芦柑上市,许多港澳同胞特地托内地朋友到永春购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永春芦柑的出口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受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青睐。1991年首届芦柑节举办之时,李鹏同志为永春芦柑题词“大力发展永春经济,芦柑远销四海”、“愿永春芦柑远销四海。”
永春芦柑也是海峡两岸合作交往的结晶。永春县农业局副局长陈跃飞说:“闽台合作使永春芦柑实现了从以数量为中心向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转变”。1997~1999年,永春县组织实施了“海峡两岸永春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合作项目”,借鉴台湾芦柑生产技术,对全县芦柑进行了技术改造,实行了疏伐郁蔽果园、培育自然开心树形、自然草生栽培、疏花疏果、综合防治病虫害、科学施肥、改进果实产后处理等综合改进技术。“效果非常显著。”陈跃飞说,实行闽台合作技术后,一级果率从30%-35%提高到50%-60%,生产成本降低20%-30%,每年果农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并且形成了一套先进、成熟、实用的芦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我国加入WTO后,尽管国内水果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西芦柑、美国脐橙等外国水果产品的冲击,但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永春芦柑品牌的打响,永春芦柑在海外的销售渠道反而得到进一步拓宽,从2000年出口量32201吨、创汇1080万美元到2007年出口量114372吨、创汇7626万美元。2005年,永春芦柑打开了欧盟市场,进入了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挪威等国家,而后又进入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2007年,永春芦柑代表中国柑橘类产品接受智利检验检疫官的考察,之后,智利农牧局正式通知国家质检总局,允许中国柑橘输往智利,这标志着以福建永春芦柑等为主力军的中国柑橘再增出口商机,打开了南美市场大门。
近年来,永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着力发展健康生态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设无公害、绿色基地。2007年福建省农业厅认定永春县1万公顷芦柑生产基地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8年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永春芦柑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食品芦柑生产技术的使用使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高,为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长期出口欧盟等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永春县还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宽皮芦柑生产线,一些原来乏人问津的“小果”进入工厂,加工成了味美价高的芦柑浓缩汁,芦柑榨汁后的果皮渣开发成果皮油、香精、干果皮等产品,年产皮油60吨、干果皮2000多吨,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芦柑效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