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销动态   供货推介   媒体报导   健康消费   科技园地  
 
 
新余市:“一棵桔”带出一个大产业
日期:2008-11-04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作者:卢冬根 温潇鹏
 

  又是一个金秋桔黄时节,渝水区处处飘散着浓浓的蜜桔芳香,沉甸甸的“金果”压得桔树笑弯了腰……历经30年的风风雨雨,渝水区的新余蜜桔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跃成为全区的农业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1万余亩,挂果面积l.2万余亩,预计今年总产量将达1250万公斤,2.1万户农民依托这一“摇钱树”走向发家致富。近年来,新余蜜桔还逐渐走出家门,香飘四海,销售半径辐射全国各地,并远销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世界知名果业品牌。

  上世纪70年代,原新余县科技人员在对从浙江黄岩引进的本地早柑桔品种进行选育时,在姚圩镇彭家村惊喜地发现了一棵变异株,它具有结果早、产量高、耐瘠旱、抗寒性强、生长强健等优于传统品种的新特性,而且果实味甜、肉嫩、化渣、着色好。当时这个优质新品种的单株在1977年的柑桔调查中被编号为39号,故暂称“彭家39号”蜜桔。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新余蜜桔”。

  从1980年开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余蜜桔先后克服了苗木繁育、遗传稳定性等一系列选育难题。正当选育工作成效振奋人心时,天有不测风云, 1991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冻害给果农带来了罕见的灾害,区内绝大多数柑桔品种(宫川、尾张、棚柑、柚等)全部冻死,虽然新余蜜桔冻害轻微,但受害的果农仍然心有余悸,再加上很多人的疑虑,使正处于健步迈进的新余蜜桔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然而面对困境,科技工作者并没有临阵退却,他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试验和研究,列举了新余蜜桔的五大特点和大量“彭家39号”特大冻害中仍然鹤立鸡群、免遭冻害的事实,这一柑桔新品种选育课题才得已继续推进。1996年7月18日,以市农业局名义向市政府提交的一份发展新余蜜桔可行性报告,建议将新余蜜桔作为名、特、优新品种予以重点发展,报告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慎重起见,市政府专程派团赴浙江黄岩实地考察本地早栽培和市场销售情况,同时邀请省内6名知名果业专家来新余实地考察论证。论证表明,新余蜜桔不仅可在新余作主栽品种推广,而且也可在浙赣沿线扩大栽种。专家的建议进一步坚定了市领导的决心, 1997年4月11日市政府第125次市长办公会正式批准新余市5万亩新余蜜桔工程实施方案下发县(区)付诸实施,新余蜜桔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作为新余蜜桔的主产区,渝水区通过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新余蜜桔产业的健康发展。区里成立了新余蜜桔领导小组及新余蜜桔发展办公室,制定了10万亩规模的发展规划,自2004年始,每年都根据新余蜜桔的发展情况出台了《渝水区新余蜜桔发展实施意见》和采取以偿代补的形式,鼓励规模开发,对新开发果园统一核发《果业经营土地许可证》等一系列鼓励新余蜜桔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工商资本的进入,打破了蜜桔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使新余蜜桔产业化能一次性、短期内形成规模效应,并集聚起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为产业的发展配置了最优良的资源。同时工商资本的加盟还推动了产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在渝水区新余蜜桔开发群体中,出现了多种模式的农业企业:个体投资、承包经营的“大户型”;企业承租经营的“基地型”;企业、联户、个体各种形式联合投资的“股份型”;外商投资开发的“庄园型”等。这些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企业,在新余蜜桔产业壮大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带动了一批农户,拉动了一个产业,使得新余蜜桔种植面积每年以1.5万亩的速度扩张,其产值也以每年超亿元的速度递增,新余蜜桔已成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特色富民产业。

 
    【打印文档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网络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农业部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wuyd@agri.gov.cn 电话:010-5919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