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销动态   供货推介   媒体报导   健康消费   科技园地  
 
 
重庆农业概况
日期:2008-10-30 来源:重庆农业 作者:
 

  地理位置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自然状况重庆辖区内,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全市海拔高差2723.7米。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56%。

  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气候特征重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2007年平均气温19.0°C,年总降雨量1439.2毫米,日照时数856.2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1%,平均风速1.3米∕秒。境内海拔相对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辖区农作物全年均可生长。

  行政区划2007年重庆共辖40个区县(自治县),891个乡镇,9035个村。其中,19个区、21个县。为改变重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强、“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做大城市规模,带动农村发展,2006年年底提出“一圈两翼”战略:建设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一小时经济圈”,包括23个区县,即: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盛区、双桥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和璧山县。“1小时经济圈”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8%;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其中,“渝东北翼”由11个区县组成,主要包括: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巫溪县;渝东南翼由6个区县组成,主要包括: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和彭水县。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与渝东北、渝东南农民收入比为1.6∶1.1∶1。2020年达到“一小时经济圈”的GDP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4%-15%,“两翼”地区的GDP年均增速保持在12%左右,逐步形成以城带乡的“一圈两翼”发展格局。

  民族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

  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3235.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3.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4.61%。乡村从业人员1378.29万人,其中,男性742.14万人,女性636.15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99.2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321.2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357.73万人。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76.5万人。

  农业资源市域植物资源丰富,生长6000多种各类植物,森林覆盖率20.49%。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

  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2007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为71.60万公顷。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油菜、花生、油桐、乌桕、茶叶、蚕桑、黄红麻、烤烟等名优经济作物。黔江区被誉为"烤烟之乡";涪陵是全国著名的"榨菜之乡"。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橘、梨、李、桃、枇杷、龙眼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有“柑橘之乡”的美誉。

  市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中,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地域内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地表水资源为545.85亿立方米,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流经重庆的过境水3863.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01.81亿立方米。还有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0条,流域面积在30~50平方公里的河流436条。水资源理论蕴藏总量1400万千瓦,其中,长江占80%以上,嘉陵江占9.9%。

  农业生产2007年末,重庆耕地面积204.74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38.46万公顷,临时性耕地66.28万公顷。常用耕地中,水田76.86万公顷,水浇地0.13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86亩。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53.40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2.39万公顷,平均亩产303.20公斤;油料播种面积26.29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3.29万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148.00万吨,比上年增产26.1%。蔬菜产量945.21万吨,增长6.4%。油料产量43.77万吨,增长8.6%。鲜蛋产量39.74万吨,增长7.7%。牛奶产量8.61万吨,增长3.2%。出栏生猪2001.13万头,增长1.14%。肉类总产量178.54万吨,增长1.0%。农村经济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农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9%。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加9.5%。其中,农业423.84亿元,林业25.86亿元,畜牧业311.29亿元,渔业25.9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2.64亿元。

  2007年,全市农业的商品化率平均为58.6%,其中,农业45.6%,林业58.7%,牧业77.1%,渔业76.8%。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59元,增长19.0%;人均转移性收入266元,增长42.4%;人均住房面积34.6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移民、扶贫与社会保障2007年完成库区移民安置5.17万人,累计搬迁库区移民107.4万人。还建各类移民安置房屋130.91万平方米。实施移民技能培训2.62万人,市外输出移民劳务工2.08万人。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14.22亿元。2007年扶贫项目扶持农户人数34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由53万人减至50万人。全年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5.95亿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5300公里,易地扶贫搬迁4335户,生态移民搬迁2486户。20.1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全市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6.10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71.85万人,增加67.56万人,增长15.7倍。
 
    【打印文档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网络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农业部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wuyd@agri.gov.cn 电话:010-5919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