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直面“寒旱”,走向未来——写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

日期:2021-09-23 11:18 作者:何成军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全省年平均气温8.2℃,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一支温度计,一台墒情仪,就能测量出甘肃“寒旱”的现实。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抗旱抗寒的植物品种,到现代利用以色列滴灌技术进行种植栽培,就如一把标尺,丈量着陇原大地与“寒旱”斗争的历史长度。

  在人们的印象中,甘肃省农业区域被分为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

  前4个,被“干旱”定义;最后1个,透着“冷寒”二字,全省农业总面积的95%以上均处“寒旱”之列。古往今来,从高寒山区的牧业到河西走廊的戈壁生态农业,都是甘肃人民在丝绸之路上与“寒旱”气候斗争发展的生动写照。

  寒旱,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在于如何持剑。

  2019年,“十三五”收官之际。甘肃省委省政府果断提出,将充分集成现代技术手段,挖掘资源潜力走出一条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的新时代农业发展路子,加快推进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甘肃省委省政府郑重决策,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以此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着力建基地、强龙 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力争通过三年实现翻番。

  至此,“寒旱依旧”的甘肃农业,将挣脱现实的羁绊,升华与“寒旱”的交戈,改写历史的宿命。

  由执戈相向,到止戈为“伍”,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这一“反弹琵琶”之举,是基于现实考量的。

  从地理上看,甘肃与西向的中西亚、中东欧等国家(地区)在农产品品种、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与南向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地区)在产品、市场上具有明显互补性。

  从条件上看,甘肃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长期与“寒旱”气候的斗争史,由于长期受寒冷和干旱环境的胁迫,省内动植物资源具有广泛的抗寒耐旱遗传特性,有大量适宜寒旱气候条件的特色优势品种。

  从智力支持上看,有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门从事高寒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重大工程研究,还有兰州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相关研究。

  从基础支撑上看,多年发展旱作农业,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原夏菜生产集散基地,最重要的牛羊肉和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

  衡短论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对甘肃而言,已是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总抓手”“帅字旗”和“主旋律”。

  在这个总基调下,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将贯通古今,化零为整,让甘肃农业的效益无限溢出,进而树农业独到品牌,强甘肃整体形象。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率先培育了黍、粱、麻、麦(小麦、大麦),在中国最早实现了家庭养羊、养鸡。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段,甘肃省每个农产品生产区都曾是商队歇脚驿站和农产品集散枢纽,是黍、梁、麻、麦等粮食作物走向世界,也是胡萝卜、番茄、胡椒、香料、葡萄、石榴、胡蒜、花生、土豆等农作物传入中华大地的桥头堡和中转站。

  注目当前、放眼未来,甘肃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和气候物候的多样性,将再次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农产品主产区的最佳联结区,以及多种农产品个性化生产的理想适宜区,在全球农业合作不断深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意义,当不再局限于农业,其效益将无限溢出。

  农业,作为“甘肃印象”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她体现出的丰厚文化资产和独占传播优势,在服务全省对外宣传推介总体形象时,彰显着独有精彩。

  “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作为甘肃省农业整体形象,与旅游文化宣传形象“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交相映衬,共同构成甘肃形象品牌体系,可使受众产生文化与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实现“归属感消费”。

  相信,“走丝路古道,看寒旱农业,品现代甘肃”已渐行渐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