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参阅材料 第19期

日期:2005-03-21 来源:农业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 作者:


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情况报告

赴河北省主题实践活动小组

  按照我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安排,2月28日3月2日,我们一行五人在朱秀岩总经济师带领下,到河北省进行了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我们采用直接进村入户的方式,本着“农民盼什么、基层干部想什么、农业部要做什么”的基本思路,深入听取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学习和思考,以弄清农村和当前农业生产的形势,找准工作的位置和切入点,不断提高为农业、农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调研期间,我们深入保定地区所属的定州市的杨家庄乡南羊角村、庞村镇东只东村、北只东村、于只东村、辛兴村,徐水县的高林村镇的白塔铺村、麒麟村、新科园艺场和保定农场,走访了两县三乡(镇)七村近二十户农户,并与河北省、保定市及定州市、徐水县两地相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座谈

  一、基本情况

  (一)社情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及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河北省粮食生产扭转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的好形势,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005万亩,比上年增长1.85%;亩产275.4公斤,增长2.84%;总产2480万吨,增长3.9%。棉花、蔬菜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税税率比2003年降低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1元,同比人均增收318元,增速11.1%。我们调查的保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43元,人均增收322元,增长11%。

  今年,河北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并提出:200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总产2400—2500万吨,农业税税率再降低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保定市及定州、徐水也及时召开会议进行集中学习传达,并利用电视、三下乡、组织宣讲等方式,广泛向农民宣传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保证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走访到的农户都知道2004年、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能说出“两减免、三补贴”的内容,农民的农业生产热情较高。

  从走访几地的情况看,基层党支部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了核心堡垒作用。如定州市杨家庄乡南羊角村,为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党支部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和“党员责任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所有党员家庭带头做文明生态示范户,带头做增收致富示范户,农民群众也积极发展生产,团结协作,共同致富,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农情

  河北省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去年9月底全省大范围降雨,墒情较好,农业主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农民抢墒播种,全省播种小麦3453万亩,比上年增加213万亩,增长6.6%;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1526万亩,同比增加176万亩,占小麦播种总面积44.2%。定州市小麦播种面积54.9万亩,徐水县小麦播种面积41.4万亩。目前,定州市和徐水县仍处越冬期,田间作物主要为冬小麦和设施大棚蔬菜,由于耕地未解冻,大规模春耕生产活动尚未开始,但两地的农业部门积极备耕,加强田间管理。

  从田间苗情看,由于去冬、今春大雪覆盖时间长,越冬小麦的苗情普遍较好。定州市一、二类麦田的面积达82%,徐水县一、二类麦田的面积达90%,基本没有旺长苗和脱肥苗,且弱苗面积小,绝大多数麦田带蘖越冬。我们在定州的麦田里,看到很多妇女正在锄划搂地,通过田间管理,起到提温保墒作用。现在需要注意的是,与常年相比,小麦冬前生长期长,部分旺苗营养消耗过多,要适时浇水施肥,中耕锄划,并做好小麦吸浆虫的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工作。

  农资方面,春耕备耕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各项物资基本准备到位。定州市45.3万亩夏玉米所需的110多万公斤用种,2万亩棉花所需的3万公斤用种,已全部到位。所需氮肥7000吨,现已到位5000吨;所需磷肥3200吨,已到位3000吨;所需钾肥2000吨和微量元素肥料已全部到位。徐水县各类农用物资也已准备充足,其中: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种子总量1400余吨;碳铵、尿素等化肥3万吨;农药2000吨。

  两市、县水利设施配套,现有农田全部达到了涝能排、旱能浇的旱涝保收田的标准。定州市、徐水县拥有机井3万多眼,电力设施完备,能够确保春耕、春管各项生产的用水。

  我们调研的定州市和徐水县均是蔬菜种植大县,定州市蔬菜面积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徐水蔬菜面积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西红柿是两地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徐水县近年来引进卡依罗、中杂系列等新品种6个,成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目前,两地棚室蔬菜长势良好,早春蔬菜育秧工作已全部完成。

  (三)民情

  保定市所属的定州市、徐水县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周边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农民的就业机会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2004年,定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79元,徐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26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座谈情况反映,对这一地区的农民群众来说,中央 1号文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虽然从人均水平来看,补贴数量有限,在其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活上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他们感到这些优惠政策打破了千百年来交纳“皇粮国税”的老传统,中央不仅减免了农民的各项税费,还给予农民补贴,这是前所未有的,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央对农民这个群体的深切关怀,感受到自身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这反映出中央1号文件对提高士气、鼓励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出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取向是正确的。

  在座谈中,农民也反映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要求。主要是:农资涨价幅度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化肥价格平均上涨25.9%,柴油上涨23.4%,粮食种子上涨12.2%,农药、农膜、中小农机具涨幅在11%—15%之间,随着用肥高峰的到来,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农民希望价格下降,同时增强打假监管力度;近期粮价有所回落,因此希望粮食售价高一些,用当地农民的话就是粜(卖)得好一些;同时,希望购置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整地机、秸秆还田机和联合收割机,盼望政府增加购机补贴;希望政府进一步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希望政府全部免掉农业税;希望加强农田水利、道路、沼气及文化设施等农村公益性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二、感想和体会

  (一)正确处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

  当前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稳定了人心,激励了生产,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但从两地农村的情况看,除外出务工收入外,农民增收的来源主要是发展大棚蔬菜。发展大棚蔬菜的利润平均约为4000元/亩,远远高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利润,约占农民种植业收入的70%。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收入,从基层干部、农民的角度出发,其着眼点在后者,两地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出发点,也主要是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或是满足自身的口粮。定州市的周副市长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三增’的核心是增收,因此我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农民的收入年年有所增加。”

  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民作为一个个体,特别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收入渠道多元化的地区,要求千百万的农民和在第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站在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发展粮食生产,是不太现实的。保障粮食安全,国家还应该在强化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深入研究一些更加有力的、长效的政策,形成机制,并采取更加具体的措施来保障实施,以此来持续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致富能真正协调起来。

  (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业生产和粮食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投入。我国大部分农民目前正处于摆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改善基础设施,自身财力有限,农村的小额贷款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中央2004年103亿元的粮食直补资金,从13个粮食主产区看,人均仅17元,虽然激励了人心,起到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但对于提高农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用是有限的。同时,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学技术,也希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但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少、经费短缺,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迫切要求。因此,以工补农,重点应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和粮食的稳步增产。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河北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多,从调研的几个地方看,人均0.8—1.5亩不等。要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求,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路子,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徐水县发展大棚西红柿,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带动了营销、包装、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大棚蔬菜生产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高于粮食生产,一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随着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今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我们认为,调整产业结构,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应该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趋势和重点。徐水县新科园艺场走的就是这样的新路子,该场有高品质果品区460亩,日光节能温室30栋,生态养猪场1座,建有每池容积为8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12座,以沼气为纽带,将高效种植业与生态养殖业相结合,形成了“猪、沼、果”、“猪、沼、棚菜”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其“豹子头”牌水果和蔬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打入北京“普尔斯马特”、“沃尔玛”、“家乐福”超市。这种模式在徐水县已经推广1万亩,使农民增收7000万元。

  (四)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从农业部门出发,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应该是促进农村社会自身的协调发展。

  农村社会自身的协调发展,首先是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定州市庞村镇东只东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忠庆,前些年曾在北京搞建筑,他被选上村委会主任后,带动全体村民发展生产力,共同致富,村里生产发展很快,水利设施齐全,粮田旱涝保收,全村绿化、美化、净化,目前,还在养猪大户家搞了沼气试点。徐水县高林村镇麒麟村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建设,环境改善了,道路干净了,邻里关系融洽了,从原来的各家各户独立生产、相互提防,到现在的互帮互助、技术共享,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无论是从周边环境,还是从人的精神面貌,都与其他村有较大的不同。

  其次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河北省从2003年以来,实施了“百万农户沼气计划”,2004年末已有100万户,预计到2005年末,沼气户可达150万户。通过计划的实施,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生态良好了。我们到定州市庞村镇东只东村张玉杰家时,看到他家做饭、点灯全用沼气,种地施沼气渣和沼液,省了化肥,省了煤,省了钱,一举多得。 保定市农业局的刘总说:“农民已通过示范户看到了沼气的好处,很多人自费搞沼气池,积极性高涨,捂都捂不住了。”

  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在中央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基层,主要是村级党支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创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五)地方农垦

  我们调查的保定农场属保定市市属农场,1958年建场,耕地面积7000亩,家庭农场114户,主要从事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我们到了其二分场,2004年,小麦亩产950市斤、玉米亩产1100市斤,单产比周边农民高,但现有机具比较破旧,多年没有投入,每年麦收,每亩地要花35元雇农民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农场领导反映,目前农场是按企业管理,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但目前基层政府各级部门并没有考虑从事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各项政策上,把农场等同于普通企业,收取水资源费、河道管理费等费用,仅水资源费每年就高达40余万元,而在一线之隔的农村,农民生产用水的费用则为零。同时,在农村电网改造、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地方政府又把农场排除在外,让其自行负担。这种现象在全国地方农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全国1500多个地方农场,尽管总体比重不大,但分布很广,在稳定当地粮食生产、带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农场负担很重,外部环境难改善,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农场虽然也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内部也有加工、经营、建材等一小部分非农经济成分,但从实质看,它们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企业职工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在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粮食增产上与农村、农民没有本质区别。把农场内部的非农业经济成分按照普通企业的政策执行是理所当然的,但从整体上把农场当作普通企业来对待,就不是以工补农,而是继续剥夺农业,不符合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趋向”论断的要求。

  三、意见和建议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问题

  一是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还在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措施到位。要根据国家粮食生产的总体战略和粮食的总体需求,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的范围;制定全面的支持粮价的措施,保护粮食价格,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

  二是制定对粮食主产区实施财政补贴的制度,调动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更严格地实施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三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促进广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问题

  一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不能单纯地依靠设机构、要编制、要拨款等老的方式方法,要创新体系建设的管理机制,建立推广人员的目标责任制,引入合同制与不合格人员的淘汰机制。

  二是科技入户工程应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针对当地的优势产业和具体项目,按地区、按品种推广实用技术。

  三是要在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调动和发挥基层组织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农民推选、重点培训、科技示范、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方式,促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自身建设。

  (三)农业生产的前期投入问题

  一是在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工业反哺农业时,应把支持的重点放在对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前期投入上,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农村小型公益性建设项目不应列入农民“一事一议”范围,应由地方政府主导解决。

  二是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争取农业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生产前期投入的支持力度。

  (四)地方农垦问题

  一是要从地方农场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给予它们与周边农村相同的政策。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方面加强对地方农场的支持,改善农场的生产条件,不断挖掘农场的发展潜力。

  二是研究农垦的改革中,要在加快大型农场建设发展的同时,对地方所属的小型农场给予更多的关注。要依据不同形式农场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