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科技提高效益 特色创造品牌——通化市构建农特产业绿色精品新格局

日期:2021-09-18 10:47 作者:刘书晗 来源:通化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通化市围绕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山葡萄、中药材、林特山珍、畜牧业等农业龙型经济产业集群,走绿色特色的高端精品发展路线,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品研发转化力度,不断把农特产业做精做强。

  优质稻米产业蓄力发展。围绕黄金水稻产业带区域优势和“御用贡米”主产区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富硒稻米、火山岩稻米等通化品牌,提升通化优质稻米竞争力。全市水稻通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产品66个,其中绿色稻米产品48个、有机稻米产品15个、面积20万亩。柳河县火山岩稻米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辉南大米”“柳河大米”“新开河贡米”被授予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品种称号,“大米姐”“社稷尚品”“吉珍”“蛙田”“西江贡米”等“通”字号区域品牌达到70余个。按照“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的标准化种植面积和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以辉农粳稻、吉林柳俐为代表的稻米加工企业发展到60户,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拥有有机证书企业23户、绿色认证企业17户。

  山葡萄产业蓬勃发展。依托通化独特的气候和纬度优势,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休闲及葡萄酒生产、文化体验和传播等多项功能相融合的全新葡萄产业。集安山葡萄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着重打造集安鸭绿江河谷、柳河山葡萄产业园2个产业带,加快推进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和葡萄酒庄建设,全市酿造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产量3.6万吨。

  中药材产业规模发展。依托“通化·中国医药城”和药物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长白山道地中小药材,建设长白山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药材品质和产量。以修正、东宝、万通、金马等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到49户,医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40%以上。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十四校、三所、一院,整合修正、万通、紫鑫等1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汇聚专职科研人员100多人、医药企业科研专门人才近千人,形成了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具备了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取得省级以上中药材科研成果80多项,研发新产品130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

  人参产业特色发展。发挥集安市国家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通化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集安人参、山葡萄及通化县蓝莓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带动引领作用,推进国家级人参现货市场、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形成梯次推进产业发展的格局,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林特山珍产业稳步发展。依托长白山绿色生态立体资源宝库,大力发展林蛙、蓝莓、食用菌、红松果林、山核桃、大榛子等林特山珍基地,为打造吉林省山地生态特色食品生产供应核心区奠定基础。林蛙养殖沟系达到900余条,年回捕林蛙0.5亿只,产林蛙油22吨;发展食用菌3660万袋、产量1.9万吨;红松果林种植面积76万亩、年产松子6.4万吨;山核桃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核桃0.9万吨;大榛子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0.2万吨;有机蓝莓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0.58万吨,通化蓝莓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市以康元生物、禾韵蓝莓、天肽生物等企业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发展到30余户。

  畜牧产业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精品特色现代畜牧业发展定位,统筹兼顾保供给和保生态双重目标,着力构建节约高效、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全市备案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526个,其中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将发展到30个;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6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肉蛋奶产量达到10.1万吨,同比增长6.8%;畜牧业实现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通化市将继续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通化市特色资源优势,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聚焦生产、贮运、加工、销售各环节,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全面促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葡萄、优质稻米、中药材、林特山珍、畜牧业等农业龙型经济,打好“特色”牌,全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通字号”精品品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