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渝北区精准推进“五个振兴” 走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路

日期:2019-03-11 10:04 作者: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9日13时讯(记者 闫仪)2月19日,中央发布2019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要求各地乡村振兴必须真刀真枪干和真金白银投。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市渝北区始终坚持与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同频共振,以创建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为总揽,精准推进“五个振兴”,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先行示范之路。

  高位推动:九大行动振兴乡村 

  2月14日,渝北区召开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科学研判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渝北农村面貌大改观、乡愁味道更浓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开创面上有态势、点上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渝北是重庆主城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承载着为其他区县示范与引领的重大使命。渝北时时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按照“农业围绕旅游做、旅游围绕城市做”的思路,重点抓好产业振兴和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纵深演进。

  为打造乡村振兴的渝北样板,渝北区委区政府坚持高位推动,出台了以《渝北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渝北区聚焦乡村发展难题精准落实“五个振兴”实施方案》为总揽,以绿色农产品、精品乡村旅游、交通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森林提质增效、农村改革、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精准脱贫“九大行动”为抓手的“1+1+9”政策框架体系。

  为构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体系,区里不仅出台了《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办法》,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人才“积分评价”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给予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补贴。

  为确保试验与示范的卓有成效,渝北区突出“农旅文”结合,重点打造特色产业、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生态,分层分类开展“1+3+5”试验示范。即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验探路的思路,选取兴隆镇、大盛镇、统景镇3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镇和茨竹镇放牛坪村、木耳镇学堂村、玉峰山镇玉峰村等5个不同类型的村,分层分类开展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加快建成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

  与九大行动分层分类试验同步推进的,是与之配套的工作推进机制。区里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和现场推进会。为确保各级各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区里从各部门中抽调了40名精英骨干组成10个“1+3”督导工作组,到10个镇开展为期3年的乡村振兴督导,形成了高层定期决策、现场推动落实、严格考核激励三大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绿色引动:农业产业系统重构 

  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引动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的核心支撑。渝北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和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通过全方位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聚势赋能。

  为推动乡村产业的绿色变革,渝北以绿色行动引领农业结构深度调整。“三花六果”是渝北聚力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并成功打造南北大道伏季水果产业带、统大路现代化柑橘产业基地等5个集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于一体的万亩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新增特色高效产业1.5万亩,调减低效粮食作物1.9万亩。

  与产业变革同步,渝北深入开展“三变”改革,大大激活了乡村发展活力。去年,渝北整合涉农资金4234万元,稳步推进古路镇乌牛村“三变”改革试点,组建乌牛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发展仙桃李产业,土地入股农户分红达500元/亩以上。特别是大盛镇青龙村柑橘基地“五改促五化”产业振兴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

  为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渝北投入财政专项资金700万元发展共享经济,在木耳镇金刚村等5个重点村、大盛镇青龙村等5个推进村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在统景镇民权村等9个村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个,消除“空壳村”20个,建成“梨园人家”“氧吧玉峰”等8个各具特色的绿色共享农庄和一个“樱花小镇”。

  除了绿色产业行动外,渝北还积极开展农产品绿色行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高毒高残留农药下架销售。强力打造“渝北乡愁”区域公用品牌,新培育市级名牌农产品21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

  智慧农业是渝北乡村振兴示范与引领的重要领域。通过引进赵春江、荣廷昭院士及其专家团队,成立农业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良种繁育工程研究和农业大数据智能化研发、运用和推广。与中冶赛迪公司建成了全国首个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全市首个智能农业产业化实验基地落户仙桃数据谷,基本实现了都市智能农业种植、育苗、实验、科学普及,以及高端光电信息技术的高效研发与应用转化。

  “三环十景”,是渝北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的样板工程,也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示范工程。区里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产业现状,高起点编制完成了以打造“巴渝特色国际都市山乡”为主题的《“三环十景”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全面构建乡村全域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资源整合,渝北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集中打造木耳斗碗寨、玉峰山森林氧吧等十大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并结合道路交通、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把沿线山水生态、田园风光、精品村庄等串珠成链。“巴渝乡愁”展示区、BG咖啡庄园、五谷地度假农场等景点相继建成开放。

  为做好“农旅融合+文化”的大文章,提升农旅融合发展整体效益,渝北通过常态化举办兴隆杨梅节、印盒李花节等乡村节会活动,集聚乡村旅游人气,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去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7.3亿元。

  靓化行动:大美乡村幸福升级 

  院落有品位、文化有传承、垃圾有分类、风景如诗画,是渝北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

  为打造山清水秀的美丽之地,渝北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共改造“十横十纵”农村骨架路82.5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515公里,硬化村社便道520公里,实施道路安保工程300公里。扎实推进“四旁一园一点”区域绿化美化,绿化水系200亩、公路460公里。完成茨竹、洛碛中心场镇提档升级,永庆等9个撤并场镇实现旧貌换新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渝北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渝北以农村危房整治为契机,以“八改六化”为标准,全方位整治人居环境。即通过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房和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打造乡村振兴的大美风情图画。点上以“小青瓦、坡屋顶、灰瓦脊、白瓦头、三角檐、木门窗、白粉墙、石墙裙”八大核心要素为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巴渝民居;线上聚焦“三环十景”,面上以排危、拆棚、保洁、栽树为重点,抓点串线拓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美丽蜕变。已建成礼朝屋基、聂家院子、胜天大土湾等13个建筑风格得体、生态环境宜人、乡愁韵味浓郁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成功创建1000户美丽庭院、13个绿色示范村庄,拆除彩钢棚建坡屋顶1400户。

  为建立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出台了《渝北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理实施方案(2018—2020年)》,每社确立两名保洁员,通车村社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保持全市领先。

  村容村貌的美丽蜕变,彻底改变了渝北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乡村善治行动和乡村文化兴盛行动,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与品位,也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通过“党建强村、乡村治理创新、廉洁乡村建设”三大工程和《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三年规划》,开展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深化“网格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在优化乡村治理的同时,开展城乡文化双送、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等移风易俗活动2000余场次,建成全国文明村镇3个、市级文明村镇31个、区级文明村镇131个、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点11个。涌现出了1个全国道德模范和5个市级道德模范,1个“中国好人”和3个“重庆好人”。

  高质量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系统推进,已转换成了渝北农村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全区四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基本消除,2030户特困家庭实现拎包入住。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大大提升了渝北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