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有了生计 有了生机

日期:2019-01-23 11:12 作者: 来源:青海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眼瞅着到了腊八,村里的年味一天天浓了起来。关加村的姚宏宪心里早就谋划起了今年的营生:老乡们家里的特产还得接着张罗;要是来的人多,自己还得再买几顶帐篷……想着想着,自己突然一乐,嘿,以前还真没想过,钱还能这么挣。以前,姚宏宪挣钱还真跟现在不一样。今年50岁的姚宏宪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关加村。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很早之前,家里的生活全靠那十几亩地。对于这个地处脑山地区的村子来说,土地就和村民的钱袋子一样干瘪。一年下来,收入勉强糊口。为了多挣点钱,姚宏宪在家搞起了养殖。十几年下来,规模渐渐扩大,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每年,靠着畜棚里那200多只羊,老姚一家人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总书记都说要保护生态,这放羊可不是个长久之计,不能为了自己挣钱砸了子孙的饭碗。”渐渐地,姚宏宪萌生了转行的念头。 

  可干点啥呢?老姚思前想后,心里还是没谱。2017年3月,村上开会。第一书记韩庆春宣布了一个消息: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县旅游局送来6顶帐篷。“我们商量商量,看谁先带个头?”韩书记一问,原本议论纷纷的村民们都不说话。毕竟,对于这个曾经穷得在县上都“挂上名”的小村子来说,旅游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要不你试试?”看没人表态,会后韩庆春找到了姚宏宪。“干不了、干不了。”他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你是村上的致富带头人,原来也是村干部,要是你都不愿意,这事我们关加村是办不成了!”第二回上门动员,韩庆春开始分析村里的实际情况,姚宏宪有点动摇。的确,在内行人眼里,这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小村子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雪山、林场、草原,以及遍地的野花,夏季的关加村是个美不胜收的好地方。“要不我先试试。成不成再说!”姚宏宪和村委会签了协议书,成了村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紧接着,拿着县旅游的1万元扶持资金,他又凑了些钱购置了“装备”。 

  同年7月,姚宏宪在村上办起了农家乐。但和别处不同,他提供的只有桌椅板凳以及水电柴火和灶具,游客来了完全自助,每个帐篷只收取100元的费用。今天有人来吗?接下来的那一个月,姚宏宪每天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可令他喜出望外的是,这坛藏在巷子深处的佳酿,终于吸引了游客。凭着大家的口口相传,短短一个月,关加村居然迎来了1000多人。打铁趁热。为了开阔大家的视野,去年3月,在帮扶单位的安排下,姚宏宪和村里的贫困户、党员代表一起去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取经”。这堂“扶志课”上完,大家伙感慨颇多,特别是老姚,一下子有了继续发展的信心。回到村,姚宏宪又买了两顶帐篷不说,还养了一些土鸡。当他把一切准备妥当的时候,夏天到了,游客络绎不绝,要是没有预定,周末根本没有位置。 

  人来得多了,关加村渐渐有了些名气,姚宏宪挣钱的频率也加快了。变化不仅发生在他身上,乡村旅游就像是丢进平静湖面里的一枚石子儿,激起的圈儿一层层地向外荡。贫困户若周是姚宏宪的邻居。两年下来,她做的酸奶和馍馍已经成了农家乐的一大特色,游客一多,常常供不应求。村上的养殖户,也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相比卖给羊贩子,每只羊平均增收100元。挣钱的同时,老姚也没有忘记“转型”的初衷。游客离开后及时清理卫生,淡季种草种花,到了年底一算账,两个月收入2万多元。按照协议,他还为全村人缴纳了水费。“新鲜的野菜、豆面搅团、青稞面……”姚宏宪掰着手指算起了今年农家乐要推出的“新菜单”,“去年来了3000多人,今年估计人会更多。这些事都要提前和大家商量准备起来,还得问问他们有没有新想法。”放下牧鞭搞旅游,老姚这步走得没错,但他还想跟乡亲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责任发布:张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