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头戏。
改革,牵动着全省千万农民的切身利益。3年间,湖北省京山市、大冶市、鄂州市、红安县、武穴市等18地相继成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各地积极推进、主动作为,探索并积累了一批成功经验和改革典型。
12月初,农村新报全媒记者随同省经管局相关负责同志,深入走访武穴、大冶、鄂州、红安等地,调研各地经验作法。改革如何推进、遵循什么原则、沿着什么路径,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上墙公布
把家底晒在“阳光”下
对武穴市石佛寺镇魏高邑村583户村民来说,改革来得正是时候。
去年9月,魏高邑村开始全面清查家底,年底便交出了一本明白账:经过清产核资和第三方评估,集体经济总资产核定数为2250万余元,相较原先的账面值增加了1678万余元。经过全面清理丈量,村里还清理出山林、水面、园地等经营性资源992.8亩。
“多”出的992.8亩林地、水面、园地经过评估,总价值为3169.02万元,作为可以量化给股民(村民)的资产。村里用倒推法,设5%为“集体股”,95%为“个人股”,共量化集体股150份,个人股2880份,每份股值为10458.8元。今年11月7日,武穴市魏高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2880名股民人手一份自己的股权证,喜笑颜开。
改革红利触手可及。农户积极支持、参股的热情前所未有。
“家底在墙上一公开,群众对本村的经济发展总量和今后股份合作的发展优势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自信。”当时的场面,村干部记忆犹新。
明明白白一本村集体账,清清楚楚权益到各人,大大增强了农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出《给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朋友们的一封信》后,一个月内就有10多人回馈了返乡创业的意向。
今年7月,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清产核资结果要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示。期待“家底”晒在阳光下,富裕村是如此,资产资源贫乏村则更为迫切。有限的资产、资源,不能因为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承包合同不规范等问题被侵蚀。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借改革之机,各地正大力清理、废止侵害集体利益的合同。各地纪检、工商等部门介入,重新评估、完善不规范合同,废止严重不合规合同。
摸清家底,管好家当,才能保护好农民财产权益,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村集体资产总量不断增加,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启动改革以来,全省已经核实村集体资产1006.7亿元,平均每个村400多万元。农村集体资产已成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资”股份化
把“集体”交给全体村民
全面清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决不是把集体“三资”分光吃净,而是要管好、盘活,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大冶市还地桥镇秀山村,矿山资源丰富,早年发展机电制造、食品饮品等产业,并成立村办企业秀山集团,积累下较为丰厚的“家底”。秀山村早在2005年便开始谋划股权量化到人。“过去,想给村民确权、分红,但是没有政策。自从省里下发征求意见稿开始,我们便率先启动,结合政策多次开会商议此事。”村干部表示,村里企业块头大,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个群众,不仅能加强监督管理,大伙儿也能得到更多实惠。
秀山村探索“股份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村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控股公司,村民按股分红,公司独立经营,一心一意抓发展。合作社还拿出5%的股权收益,用于养老保险、教育基金、大病救助等公益性服务。村民变股民,农民对集体“三资”的所有权,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明确享有收益、表决、监督等权益。查看公司的财务、收支、赢亏,这些在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如今成为现实。
武穴市城中村龙潭社区63岁的王雪英说,“以前,只知道村里有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份,现在改革了,感觉比城里人还好。”每月,她能拿到养老保险收入、固定养老补助、资产股和企业股分红4块收入,月收入3500元以上。
龙潭社区前身是武穴镇蔬菜大队。村企龙潭实业总公司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到2017年已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社区确立了“按人确股、股随人走、持股分红”和“投资入股分红”相结合的模式,设置了资产股和企业股。
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社各显神通。各地根据不同村情,设置不同合作模式。有经营性资产的村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运营集体资产资源;资产较少的纯农业村先确定组织成员、折股量化,成立村经济合作社,盘活沉睡资源;经济薄弱的贫困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动员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着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创新收益分配办法,优先帮助贫困户脱贫。
据悉,全省建立统一产权交易平台,以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全省交易平台线上办理交易2092宗、金额13.3亿元。
还要啃下几块硬骨头
2017年底,湖北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已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842.3万份,解决了长期以来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下良好基础。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年全省80%的村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理工作,70%的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
据统计,全省近2.5万个行政村,目前已有17881个村组完成清产核资,14167个村组完成清人分类。但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少数地方仍然进展较慢,与全省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界定成员身份是改革中的硬骨头,因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容易产生矛盾。一些经管部门和村组干部坦言,“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广,利益错综复杂。”
外嫁、离婚、丧偶、农嫁非等妇女,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也是矛盾多发群众。11月,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通知》,确保妇女同等享有农村集体资产,证上有名、名下有股、同股同权、按股分红。明确妇女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享有与男性同等权益,杜绝发生特殊妇女群体权益“娘家婆家两头空”现象。
政策上的条框有据可循,但承担改革任务的机构仍有体制不顺、人员短缺等客观因素,阻碍改革的进程。
红安县火连畈茶场经管站站长汪子君,今年已经58岁。“去年,我一个人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表格和结算方式清理合同,就花费了好几个月。”村里清人、清资,包括签署合同,他都必须在场。“一个人管二十多个村组,有时真的感觉分身无术。”老汪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为难。
隔日,记者在大冶市大茗乡黄湾村,找到了人员短缺难题的“密码”。副乡长朱忠烔介绍,今年6月,黄湾村正式开始试点,目前已完成清人分类、清产核资等工作,主要依赖各村组的理事会力量。“要擅于发动村民中的骨干力量,激发群众自治能力。”从2015年开始施行理事会制度至今,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恶性事件。
据悉,大冶市2017年入选全国试点,目前全市332个村,到10月底清产核资、清人分类工作已全部完成。核产22.3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9.39亿元,新增4.5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71万人。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智慧、策略和方法。一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率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面对艰巨的改革责任和复杂的改革任务,事不避难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