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实干兴村,城北村三代人创下五份家业

日期:2018-12-18 14:01 作者:魏新美 姜雅静 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富贵好多了,今天转到普通病房了!”11月27日下午5点多,在海阳市东村街道城北村委会办公室,刚从烟台回来的村民政主任李波道对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维记说。

  住院的村民富贵,今年40多岁,患有哮喘病,家庭条件贫困,从今年开始,村“两委”决定承担起他今后治疗的所有费用。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城北村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经过三代人的不断奋斗,将这一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改革风起

  村级企业承担过国家大项目

  20世纪70年代末的城北村,有1300多口人,1200多亩耕地。1979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腾道,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带领大家大胆发展各种经营,先后成立了锁加工车间、皮鞋加工厂、肉类食品加工厂、毛巾厂……最多时村里大大小小的企业有20多家。1984年,村里与县粮食局一起筹建氨基酸厂,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用薯类制取L-赖氨酸,1990年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

  “觉得能挣钱的事儿,就建一个厂。”李维记说。在这样的探索中,村民的脑袋瓜越来越活,腰包也越来越鼓。到2000年左右,村里六成以上的人家就有了大屏幕彩电、电冰箱、电风扇等,程控电话普及全村,户均存款上升至万元以上。因为临近县城,村里的人口不断增多,2000年前后达到2600多人。

  “李腾道书记为人豪爽,敢作敢为,带领我们村由贫穷实现了基本富裕。”李维记说,“最重要的是,他在任20多年在村里树起了实干兴村的良好风气。”

  改革深入

  村集体收入大幅增加

  企业多了,管理难度加大;人口多了,操心自然就多。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年仅51岁的李腾道病倒在岗位上。这时候,村集体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村集体账上,几乎没有钱;集体企业只有建筑公司和汽修公司勉强生存下来;村民曾赖以生存的土地,九成转换了土地性质,所有权易主。

  2000年,李连道正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李连道书记,做事很稳啊!”忆起当年,李维记感慨道。李连道发挥实干兴村的作风,带领村“两委”,将村建筑公司和汽修厂对外承包,每年为村里拿回了180万元的固定收入,接着成立村房地产开发公司,由村委会直接经营,收入直接纳入村集体囊中。

  在搭建村集体经营框架的同时,2002年,李连道带领村“两委”在海阳市第一个进行了旧村改造,先后拆除旧宅600余户,建起东山小区、文山小区,彻底解决了村民住房问题,九成以上村民由平房搬进楼房。2005年,村里又从市经济开发区买了50亩地建起了11000多平方米厂房对外出租,为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又增加了一份固定收入。

  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村民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不断提高。2007年,城北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夯实成果

  村民个个都有获得感

  2006年,刚过50岁的李连道也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危难之际,2007年,李维记走马上任。当时的城北村,已成为“城中村”,村里原有的耕地剩下不到一成。村民吃穿不愁了,精神需求怎么满足?现在村民不愁吃喝,后代子孙吃饭怎么办?着眼于这两大主题,李维记带领村“两委”,做了一系列踏踏实实的工作:投资建起大型农贸市场和一批门头房,不出售仅用于出租;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村民增加就业机会;收回了村建筑公司和汽修公司,进一步拓展了房产开发公司的业务。到2008年,城北村村集体经济形成了农贸市场、物业管理、汽修汽贸、建筑、房地产开发等五大支柱产业,每年村集体收入至少在3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的钱,全部用于改善民生。现在的城北村,不仅街道实现了硬化、量化、美化,还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村幼儿园全部免费,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有补助;在企业上班的村民,企业为村民购买社保;不在企业上班的村民,村集体出资为其购买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同时,村里为每位村民都购买了商业大病保险,对60岁以上的村民,不仅发放养老补贴,还安排二次就业。为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起藏书15000多册的村图书馆、占地20多亩的文体活动广场、600多平方米的大型室内健身场……2017年11月,城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今年1月,李维记当选为省人大代表。7月,城北村成立党总支部,下设五个党支部,李维记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我们村民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一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李维记说,“二是三代人脚踏实地苦干的结果。”



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