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临泽县:传承绿色梦想 绘就美丽画卷

日期:2018-12-04 09:07 作者: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初冬时节,沿着黑河南畔抚彝故地的乡间小路向西缓缓而行,田野、湿地、树林……宽阔整洁的通村道路,鳞次栉比的易地搬迁安置房,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尽收眼底,置身其中,细细体味乡村别致的韵味,感受着诗意盎然的水墨画卷……

  农田垃圾加入“绿色循环”大军

  在临泽县蓼泉镇广袤的田野里,各村集中组织农户利用农闲时间,捡拾田间地头的残留农膜,送往镇上的废旧农膜回收点置换新膜。该镇墩子村刘忠志一大早便拉着一整车废旧农膜到回收点,这已经是他今年第三次来了。“以前,地膜留在地里,不仅影响来年庄稼发芽,到了冬天还被风刮得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现在废旧地膜不但可以换来新地膜,还美化净化了村庄环境。”刘忠志高兴地说。

  该镇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将发动群众、营造氛围、凝聚合力作为推动废旧地膜回收的切入点,持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召开村社干部会议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面源污染的危害及残膜回收的重大意义,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科学使用农膜,不断激发群众捡拾残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与全域无垃圾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机结合,重点清理整治残留在耕地、田间道、水渠、公路两侧、村社居民点周边等地的废旧地膜,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点,通过“捡拾—回收—兑换”等一系列工作,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使农户获得可观的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全镇共设立回收站点4处,采取集中收购、巡回收购、经纪人收购等多种方式累计回收废旧地膜450余吨,回收率达85%以上。

  垃圾堆里“淘”出绿色产业

  往年到了秋收末期,蓼泉镇田间各类秸秆回收机械来回穿梭,忙着对成片的农作物秸秆进行粉碎、揉丝、打包、青贮。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秸秆又有了新的去处……走进临泽县蓼泉镇新添村的张掖天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院内前来交售秸秆的群众络绎不绝,加工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进行装袋、封边、运货等流水线工作,只见废旧木料、农作物秸秆甚至尾菜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低碳环保的生物质燃料和饲料压块。

  “我们把作物秸秆、尾菜等加工成饲料,把废木料、畜禽粪便、部分生活垃圾等加工成生物制燃料,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很环保,现在市场需求很大,发展前景广阔。”张掖天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希银说。

  该镇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牢固树立乡村发展生态优先理念,把绿和水的生态特色、净和美的共同追求贯穿到乡村振兴全过程,以全域无垃圾创建行动为载体,组织开展秸秆禁烧宣传教育,抓好水污染治理,对全镇范围内企业、养殖场区、河渠岸边、道路运输扬尘、秸秆焚烧、垃圾堆放等环保敏感点以及各村居民点房前屋后卫生环境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与清单,按照属地包干认领的方式,将整改任务具体化、整改时限明确化,跟踪督促整改过程,通过“建立台账,销号整治”的方式,对点、面、源污染进行无死角监管。

  特色草编引领绿色“新风尚”

  初冬时节,寒意浓浓。该县蓼泉镇双泉村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全镇9个村的近50名农村妇女手捧着用玉米皮编织的篮子,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分享着培训成果……

  “以前觉得玉米皮随处可见,除了喂羊几乎也没啥其他用处。现在经老师们巧手一编,不起眼的玉米皮‘变身’成了各式各样环保美观的草编工艺品。我要认真学好这门技术,增加收入。”蓼泉镇唐湾村村民李霞说。

  该镇整合资源,不断加大劳务技能培训、转变劳务输转方式,以学促用,满足农村务工人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通过开展草编、丝带绣等手工编织培训、家政服务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在促进妇女手工技能学习的同时,不断倡导环保意识,提高旧物利用率,让旧物得到“妙”用,让群众增收。

  以绿色发展之“丹青”,绘制“美丽蓼泉”之画卷。临泽县蓼泉镇正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推进各方面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经济生态和生态经济路径,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书写着一幅绿色发展画卷。

  通讯员 杜学沂 郭海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