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湖北摆脱“精神贫困”,真正拔掉穷根

日期:2018-11-29 15:01 作者: 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幕阜山脚下,通城县四庄乡华家村,80后小伙周智取拄着双拐,在自家的精养鱼池边查看,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年纪轻轻,戴着贫困帽不光荣!”周智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过。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产业扶贫的活力才能源源不竭,脱贫致富的梦想方可变为现实。

  弱鸟可先飞,至贫能先富——信心比黄金贵

  “人穷志不穷,是贫不安贫。”英山县孔坊乡神峰山庄的门口,醒目标语迎风飘扬。

  4年前,在北京闯荡多年的闻彬军回到家乡,办起了神峰山庄生态产业园。村里村外的青壮年劳力,经过培训,变身产业园的讲解员、主持人、经理。“先从身份上让贫困户找到自信。”从小尝过贫苦滋味的闻彬军感触颇深。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缺乏敢于脱贫的勇气和志气。英山县郑家冲村村民周爱玲,因丈夫病重丧失劳动能力,多年来靠举债维持生活。周爱玲应聘为神峰山庄剧团的演员,年收入3万多元。“如今靠双手创造财富,腰杆终于挺直了。”周爱玲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贫困户等政府救济、等干部“代劳”的现象仍然存在。说到底,这是贫困户在困难面前不愿努力、害怕失败的心理作祟。

  如果说政策是牵引力、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的志气,则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一味地“外帮”固然重要,造血式的“内扶”更有力量。

  在贫困地区,基层夜话、家访谈话、屋场院子会等活动越来越多,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平等对话,总结致贫原因,培养“奋斗就有幸福”的信心,克服依赖心理,涵养内生动力。

  山坡上、田野里,扶贫干部同群众同劳动的画面,潜移默化中感染着贫困群众。罗田县扶贫干部肖虎驻村两年以来,一周5天呆在村里,帮助村民修路、养牛、种菜,大伙看在眼里,感动于心。贫困户周祥贵一脸惭愧地说:“一个外人都这样上心,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只有让贫困户自强自立,脱贫攻坚才称得上圆满。”不少扶贫干部、企业负责人如此感慨。

  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典型引路脱贫光荣

  10月15日,周一,罗田县罗家畈村村委会刚刚开门,贫困户叶康林急匆匆地赶来,“我想申请贷款,种植中药材”。

  叶康林曾是村里的扶贫“老大难”,是什么让他态度一百八十度逆转?

  原来,他看到同村的贫困户利用扶贫贷款种植茯苓,一年收入两万多元,十分动心。他详细咨询技术专家后,准备将自家几亩地改种中药材。

  身边的榜样最有力量。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认为,农村有熟人社会的特征,原本同在贫困线,身边人已经“起跑”,自己还戴着“穷帽”,感觉脸上无光,久而久之形成了“脱贫光荣、懒惰可耻”的浓厚氛围。

  培养贫困群众市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摆脱“精神贫困”,各地在探索。

  咸安,在村头设置“脱贫光荣榜”,优先脱贫者,挂上大红花,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竹山,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树立“十星光荣、脱贫靠我”的荣辱观,激励贫困户“靠齐意识”;

  黄梅、罗田等地举行宣讲报告团,用身边的人和事,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典型引路,入脑入心,贫困群众逐渐认识到,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自己奋斗才能站稳脚跟。

  把资源更多投向想发展的贫困户

  ——好政策催人奋斗

  一度有人认为,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看似公平之下“藏”着种种不公平。“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破解‘好政策养懒人’难题,让想发展的农户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贫困。”邹进泰认为。

  2016年,湖北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加快精神脱贫行动方案》,改变以往直接发放的方式,对产业帮扶的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激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动参与到产业中来。

  在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天星村一户农家小院,30多名党员和贫困户齐聚一堂。小院的主人叫钱开长,老伴患有智力残疾,儿子只能坐轮椅,生活全靠年过七旬的钱开长一个人撑着。凭借扶贫工作队送来的120只洪山鸡和4头红毛猪,钱开长起早摸黑,积累了一些资金,盖起了鸡舍。小院的一侧,是正在修建的5间鸡舍。“这样有志气的同志应该得到重点扶持。”村支部书记黄先义说。当着大伙的面,黄先义把1000元产业扶贫补贴资金送到钱开长手上。

  谁的产业多、发展好,就多给谁补助。据了解,超过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脱贫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县人民政府以户为单位连续三年给予奖励,第一年奖励1000元,第二年奖励500元,第三年奖励300元。

  奖勤,也要罚懒。黄冈、随州等地推行精准扶贫“奖勤罚懒”机制,凡是精准扶贫户,经群众检举,有抹牌赌博现象,在报上级政府和部门同意后,取消该贫困户享有的各项政策。

  用政策的指挥棒引导,把更多资源投向想发展的贫困户,脱贫路上,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日益涌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