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乡村振兴的“许昌模式”

日期:2018-11-27 08:56 作者:宋广军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党的十九大以来,许昌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三农”困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按照“全面部署、多头发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工作思路,对乡村振兴进行精准指导,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该市有乡村振兴省级示范县2个(建安区、长葛市)、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20个,正在努力探索路径清晰、富有特色的“六个并重”促进乡村振兴的“许昌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积累经验。

  坚持提质与融合并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许昌市副市长楚雷说,“许昌市持续稳定粮食产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高标准粮田建设。今年全市新建高标准粮田7.76万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9.4万亩,成为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四优四化”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依托花木种植传统优势,着力延链条、增效益,该市花木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近1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和销售集散地;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2万亩,拥有道地药材36种,禹州市成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大力建设高标准现代烟草示范园区,许昌市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许昌“浓香型”烟叶品牌全国知名,成为国家高级卷烟原料和外贸出口烟生产基地。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扩规模重集聚、调结构提档次、延产业促融合”的思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有机整合,全市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48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观光、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许昌市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构建支持引导社会各方面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打通促进人才向农村、向基层一线流动的通道。

  大力培育“本地”人才,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批理念新、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

  同时,该市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大力实施“引凤回巢”工程,出台支持乡村创业的配套服务政策,提高乡村发展的软硬件,让回乡者舒心创业,让创业者安居乐业,全市返乡创业农民超过10.68万人,带动36.32万人实现就近就业。

  坚持治理与创建并重,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2014年以来,许昌市已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市。”许昌市委副书记史根治说,“许昌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已初具雏形。”

  垃圾、粪污、空间治理等是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难题。许昌市全面推动村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制度化,梯次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广“一宅变四园”,基本实现了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垃圾治理市场化全覆盖。整治荒芜宅基地近1.6万亩,打造各类游园3000余个,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粪污、空间治理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力实施“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乡村增绿,全市花木林海面积超过100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接近50%。借助良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游等产业,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跨越。

  坚持弘扬与传承并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许昌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宣传、教育、治理相结合,大力实施“文明风尚、文明创建、文化惠农、道德典型、移风易俗”五项示范工程,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加大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力度,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

  围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强乡村文化阵地,抓好文化惠民工程,该市建成乡级文化站103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2200余个,基本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市超过80%的行政村建立了以“一约五会”为主的群众自治组织。弘扬优良家风、培育文明乡村,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全市各级文明村镇覆盖率达20%。围绕传统文化传承,突出示范引领,深度挖掘全市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文化底蕴,打造历史人文村庄、特色民俗村庄,厚植乡村振兴基础。

  坚持基层和基础并重,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许昌市把抓基层、强基础作为长久之计和固本之策,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和基层党组织晋档升级,大力推行“一编三定”,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

  该市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优秀人才选配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50.3岁,较上届下降1.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900余人,较上届提高25.7个百分点。推进民主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信访工作“零访村”创建活动,各类矛盾纠纷基本实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坚持质量和成效并重,推动乡村共同富裕

  为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许昌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贫困村184个,退出贫困人口3.79万户14.23万人,现有贫困人口1.81万户4.61万人,贫困村9个。

  深入实施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计划,通过培训就业、产业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政策落实以及辅助增收等7条途径,促进群众“多头”增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增收计划11.6万项,平均每户覆盖4.7项。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众多的优势,大力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务工。

  围绕贫困户“衣食住行”基本保障,聚焦贫困群众“因学、因病、因残”致贫等问题,全面落实行业扶贫政策,筑牢民生保障网。深入开展志智双扶,通过贫困户分类量化积分管理、选树典型等措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全市建立“扶志超市”200余家,惠及贫困人口7600余人。

  “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抓实抓好。”许昌市委书记、市长胡五岳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步,许昌市将集中力量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努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通讯员 杨燕 赵丽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