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山丹县:铸造“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日期:2018-09-05 10:26 作者: 来源:中国张掖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以前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们不会想到,仅仅几年时间,村里就大变了样。谈起命运的改变,他们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政府支持下培育出了村里的致富产业——以香菇、高原夏菜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实体。

  2014年该村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17人,三年脱贫52户19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68%。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77元。这是该县积极培育富民产业促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拓路子、闯难关,山丹县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培育富民产业、整合资金投入、农民能力素质提升为抓手,突出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群众送上了一把把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点面结合产业带动脱贫

  拧成一股绳,下足“绣花”功。如今,山丹县产业扶贫工作已经硕果满枝,实现了13个精准扶贫村“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人人有保障”的目标。

  成绩的背后,是产业扶贫的稳健脚步。

  该县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连续8年(2010-2017年)出台《山丹县现代农业发展奖励补助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现代农业奖补资金5000万元,制定出台《山丹县2018年-2020年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为全县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县13个重点贫困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大力扶持肉羊、马铃薯、中药材等传统产业,总结推广“村抓一项特色产业、户建一座种养棚圈,人学一门致富技能,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年均共流转土地3万亩,种植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建成产业园3处,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6座、钢屋架大棚615座、食用菌大棚152座、养殖小区25个、暖棚羊舍1170多间,规模养殖户达到86户,畜禽饲养量达到37万(头)只,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1家、覆盖贫困户381户,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3万元,建成电商扶贫示范村13个,实现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体经济收入和电商扶贫全覆盖。

  多方推动资金整合投入

  刘佰成是寺沟村有名的贫困户,因视网膜脱落,视力严重下降,无法外出打工,老母亲常年患病,家庭开支大,生活贫困。由于没有技术,他只能在土地流转大户的地上打零工,每年6000多元的收入要承担一家4口人的开支,沉重的家庭负担一直压得刘佰成喘不过气来。

  2016年初村里开始修建大棚种植香菇,在村上的鼓励下,刘佰成找亲朋好友借款,开始种植香菇,不到三年时间里,刘佰成已经成功退出了贫困户行列。现如今,刘佰成有两座大棚,每个棚每年纯收入近2万元。

  “修建大棚花了10万元,政府补贴了2万元,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向亲戚好友借了3万元,现在我的座菇棚每年的收益可达3-4万元,两年就还清所有的账务,现在已经摘了贫困户的帽子了。”刘佰成一边采菇一边笑着说。

  该县按照“一个集中”(资源向13个贫困村集中)、“三个统一”(统一布局、统一协调、统一考评)、“五个不变”(项目性质不变、资金用途不变、拨付程序不变、管理方式不变、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打好涉农项目资金支持“组合拳”。2014年至2017年,整合投入各类精准扶贫资金12亿元,仅县级财政投入资金达到8020万元。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金融贷款贴息等方面,不断提高到村到户的投入比例。用足用活扶贫贴息贷款,对有意愿和能力的2884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44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达到100%,13个贫困村便民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全县成立扶贫资金互助社110个,实现了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2671万元,其中13个贫困村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534.49万元,累计发放借款442.91万元。

  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山丹县老军乡老军村三社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家平一家因为孩子在外上大学,自己和老伴又没有挣钱的门路,生活过得困难。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朱家平被确定为贫困户,帮扶干部多次深入他家了解情况,向他宣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优惠政策,帮他制定具体帮扶措施,还为他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用于发展养殖业。现在,朱家平家有70多只羊,2017年,仅养殖业一项就收入了19500元。“精准扶贫让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要感谢党和政府。”朱家平激动地说。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扶贫要“扶志”,才能真脱贫。

  像朱家平这样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的贫困户在山丹县还有很多。大马营镇中河村的贫困户曹雄,在政府帮扶下开了农家乐,决心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好日子,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这些贫苦户摈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是山丹“精神扶贫”的最真实写照。

  同时,该县以外出务工贫困户劳动力、贫困家庭“两后生”和留守妇女为重点,开展“菜单式”“互动式”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贫困家庭农村劳动力1600多人(次),1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一村一名技术员”的目标,实现了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同时,以省内外劳务基地为依托,引导广大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年均输转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45亿元。

  山,还是这些山;人,还是那些人。有了脱贫致富的必胜信念,那些曾经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困难群众,就这样迅速摘掉贫穷的“帽子”,一步步迈进富裕的门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