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一颗花生看正阳

日期:2018-08-14 08:58 作者:李俊 杨晓东 来源:河南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

  来到驻马店正阳县,一尊鲜艳的花生塑像矗立路旁,在绿油油的花生田中煞是显眼。

  塑像底部,“中国花生之都”六个大字讲述着这样的故事:全县230多万亩耕地中,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了17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

  谈起种植历史,正阳县花生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梁莹如数家珍。那是在2000年,全国花生交易会在正阳召开,这次大会让当时有一定种植规模的正阳县跃跃欲试:“一亩花生三亩田”,经济效益可观的花生,能否大面积推广种植呢?

  说干就干,正阳尝试大面积推广花生种植。没成想,刚起步,就遇上了“拦路虎”。正阳县紧邻淮河,大部分土地是典型的黏土地,“早上湿,下午硬,一到晚上刨不动。”

  恰在此时,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张新友来了。这位毕生致力于花生研究的院士,不为别的,就是要给花生插上科技的“翅膀”。短短几年,他先后培育出多个花生品种,不仅弥补了传统品种“小白沙”抗病性差等缺点,而且有效破解了土壤难题,为扩大种植面积“扎好了根”。他本人,也被正阳群众亲切地称为“花生院士”。

  “花生院士”助力,正阳花生开始“腾飞”。“2000年大概种有50多万亩,到2004年就达到了150多万亩,每亩产量多达六七百斤。”梁莹告诉记者,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花生,一举改变了传统的“麦茬豆,豆茬麦,一年挣个两三百”的境况。尝到甜头的农户,从此与花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么大面积的花生,如何收?“以前人工收花生,效率低不说,一到下雨天,全得烂地里。”熊寨镇王楼村花生种植大户瞿怀洲种了半辈子花生,说起过去的艰难唏嘘不已。“现在好了,从种植、管理、收获到初加工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在家躺着都能收花生。”

  如今的正阳,花生机械生产企业发展到38家,年产机械6万多台。“本地用不完,就往外地卖。”正阳县农业局局长闫滋煌自豪地说,“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苏丹等地用的就是咱‘正阳造’。”

  90多年前,著名作家许地山在《落花生》一文中,赋予花生美好的品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如今,靠着“很有用”的品质,正阳县把小花生做成了大产业:利用花生秸秆、花生壳搞饲料生产和食用菌种植,带动了该县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丰富的花生原料,吸引了君乐宝、鲁花、金龙鱼等品牌企业在正阳落户建厂……

  “花生个虽小,浑身都是宝”,在该县电商产业园,琳琅满目的花生产品让记者眼前一亮:花生衣可以用来养血补脾,花生叶可以泡茶降脂,花生壳可以做成枕头,花生蛋白、花生肽则是高附加值的营养品……

  一二产业壮大了,围绕花生的三产怎么办?行走在正阳大地,以花生产业为主题的梦工厂、花生文化园、花生观光园、花生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正酣,似乎给了我们答案。一个个花生特色“景观”,在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同时,也助推当地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路子。

  这几天,正阳国际花生产业园的工作人员胡军永异常忙碌。本月底,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在正阳设立的花生期货交易中心就要上线了。“届时,全国2000多家花生企业的报价,正阳‘说了算’。”

  通讯员 高万宝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