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查干湖畔看新村——松原推进脱贫攻坚扫描

日期:2018-06-20 15:55 作者:毕玮琳 张红玉 林宏 来源:吉林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变化太大了,不但我们家日子变好了,村子也变得快让人不认识了……”说到如今的好日子,乾安县让字镇珠字村农民贾福生笑得合不拢嘴。去年,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老贾家的庄稼丰收了,120只鸡雏也出栏了,一家人还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不仅使松原市9万多贫困群众逐步过上富足日子,一个个致富项目也精准落地。走进松原乡村,整齐划一的新房屋,照亮了村屯的节能路灯,一条条穿村过屯的柏油路,和谐的干群和邻里关系、群众的精气神儿……记者耳濡目染了这里的变化。

  变化一:乡村环境更美了

  “脱贫攻坚战役是非常之时、非常之事,要举非常之力、尽非常之责,确保打得响、打得赢。”松原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战役的核心和重点定位在“为民”这简单的两个字上。这份温暖而坚定的情意,是对“群众路线”最完美的诠释、最质朴的解读,是对“脱贫攻坚”最神圣的实践、最庄严的承诺。

  温暖扶贫,铁腕执行。为探寻科学攻坚路径、把握发展大势,松原敢于“揭短亮丑”,查短板、找不足,科学比对、缜密分析,为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寻根探源。面对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欠缺、环境面貌较差等症结,松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松原实际的脱贫攻坚办法,同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走出了一条具有松原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促进了贫困村面貌全面改观,彻底解决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现象。

  在长岭县三团乡六十八村,村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环境的变化: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连通了村里村外,简单实用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子,美观大方的乡村围墙增添了文化韵味,高矮错落的道路绿植和节能美观的路灯让人感受到了城市的气息……这些改变得益于省人大的包保帮扶。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在省人大的帮扶下,六十八村共建设公路21公里,完成危房改造170户,新打机电井180眼,新铺设电网50公里,建设乡村围墙1.7万多延长米,绿化公路2万多延长米,栽植树木1.6万株,建设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个。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屯环境日新月异、村风民风更加向上……在松原农村,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稳步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个个像六十八村这样的贫困村实现了脱胎换骨,变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村庄。

  两年来,松原市共完成13369户贫困人口危房的改造任务;修建村村通和村屯街路1028.33公里;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改造线路786.96公里;完成12820户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21.33万公顷。

  变化二:脱贫劲头儿更足了

  “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路上比学赶帮超”……如今,这些时髦嗑儿成了松原贫困群众的口头禅,真正实现了让贫困群众脑子转起来、心里热起来、身子动起来……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脱贫攻坚和民生工作会议上,松原市委书记李相国再次强调,要取得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必须坚持“志智双扶”,“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脑”。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带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松原市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等方式,树立勤劳致富、光荣脱贫导向,让贫困群众敢想敢干、能干会干,把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作为找“精准”找耙向脱贫攻坚的突破口,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心气高了、劲头儿足了……

  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四号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政策让62岁的村民魏忠诚家旧房变新房。看到我们,老魏高兴地说:“咱不能啥事都靠政府,这回家里也没啥惦记的了,趁身体还行,再下劲干几年,彻底脱贫才光荣!”

  在落实好国家和省相关支持政策的同时,松原相继出台了十余项政策,在培训教育、农村电子商务、秸秆收储、粮食收购、生猪养殖等方面给予贫困户政策扶持,在减轻贫困户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坚定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贫困群众想干了,但咋干、去哪干,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指导引领,“授之以渔”,提供平台。突出“精准”二字,松原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为贫困村选择适合村情的产业项目,在推进贫困村整体脱贫中,让贫困群众受益于脱贫项目的各个环节。

  生猪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网络电商……两年来,松原共投入扶贫资金16.34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37个,实现54070人成功脱贫,104个贫困村脱贫。

  “村里成立养殖合作社后,我在社里做饲养员,不用离家,一年就能挣3万元,你说我能没精神头儿吗?”在前郭县东三家子乡天德村扶贫种植养殖合作社,农民徐显冲高兴地对记者说。

  变化三:干群关系更近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松原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引领作用,选派243名同志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任“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

  一句叮咛,语重心长;一声老乡,万千情意。

  “精准脱贫,一个都不能少”“老百姓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誓言,扶贫干部几句质朴、掏心窝子的承诺,字字句句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上,让人心头一暖。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各贫困村派驻的第一书记在派出单位和当地党委的支持下,坚守工作岗位,积极为贫困村策划发展项目,争取和协调资金,大力扶持群众创业,实现了干部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双重改进,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各驻村干部都能结合村情,因地制宜地为贫困村制定发展规划,寻找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松原市编办选派到乾安县所字镇灵字村第一书记边振锋,每周驻村时间5天以上,对68户贫困户家庭情况如数家珍,并帮助修改完善了《乾安县灵字村三年脱贫规划》,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交通难、灌溉难等实际难题;市科技局选派到长岭县海青乡尹家炉村第一书记张作军始终坚持吃住在村,在了解村里种植结构单一后,组织村干部与村民到洮南北方金塔实业集团实地了解辣椒种植销售相关知识,带动贫困户种植金塔辣椒,实现增收;市广播电视台选派到扶余市五家站镇东荒村第一书记李晓明大力推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去年全村151户贫困户242口人全部实现脱贫。

  “我们得感谢王书记呀,要不是他带领我们出去学习怎样种花生,帮我们联系种子、化肥,我们怎能一年多收入四五千元呐!”说起市油区教育处选派的第一书记王增辉,长岭县长岭镇新太村村民是赞不绝口。去年,他引导村民种植扣膜方式花生(白沙),使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4000元。

  用坚实的脚步丈量脱贫攻坚之路,以满腔的真情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这些第一书记的潜心投入、精准帮扶,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老百姓的信任度高了,干群关系更近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