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井冈山机场旁的一个小村庄,一个黄土岭上的贫困小村。车行在通往中房的路上,呼吸着良田沃野中春的气息,憧憬着盎然春意中透出来的希望。
“牛不能把田里的草打碎,机器就可以把它打碎,很快成了有机肥,每亩可增产好几十斤呢!”4月26日,64岁的老支书阙隆珍掰着指头历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好处,“有了机器,农民种田轻松了,钱也赚得多了。”村民周满燕的丈夫在外打工,一个人在家除了照顾91岁的婆婆和3个小孩外,还种了七八亩地,单产都在500公斤以上。有了机械化,她一点也不觉得累,甚至还可以抽空去做小工赚外快。
中房村有341户农户,1856亩耕地。这个主要靠耕种水稻来换钱的村庄因为农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赚钱的路子也越来越多。
“原来10亩田,我们夫妻俩光莳田就要干上20多天,现在4天就搞完了,都是机器帮了忙。”村支书阙初光开心地说道。实行机械化后,从浸种到收割一年两季满打满算也不要干20天。据了解,当地的机械化率达100%。除了天气及节庆日等因素影响,大多村民一年当中至少有200天通过就近务工赚个两三万,加上田里粮食的收成,中房村村民的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有些有经济基础的农户还通过发展养殖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里兴起了养牛、养猪、养鱼等产业。养母牛10头以上的有五六户,年出栏生猪百头以上的也有四五户,养鱼水面也达千亩有余。村民阙永桂家种了七八亩地,还养了12头母牛和七八十头生猪,家里盖起了两层半的楼房。在村里,阙永桂家的楼房一点都不扎眼。因为村里341户,有320多户都建起了楼房,告别了土木(砖混)结构的老房子。
“乡下越来越富,大部分家里都有点小产业。”老支书阙隆珍不时发出感慨,“这都要感谢党的政策好!2010年以前,这个村子因为贫困,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现在有3200多元。”
除了农机生产让农民有充裕的时间打工致富,发展产业致富,还有人专门利用农机发起了农机财。村民张金仁买了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除种好自家的四五十亩田外,他每年还帮人耕整土地百余亩,按每亩收费90元计算,一年下来收获就不少。为了使更多的人像他这样利用农机赚钱,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村民组建合作社,组团利用农机赚钱。张金仁和其他11户农民一起组建了泰和县致富农机服务合作社,开辟了农机致富新路子。
为了让中房村甩掉贫困帽,当地党委政府结合精准扶贫要求,制定了农机兴村的路子。同时,该村还通过争取小农水项目等途径,实施高标准良田建设和田园化工程建设等,村里五六百亩因内涝严重靠天吃饭的田块成了旱涝保收的田块。仅此一项,当地农民一年就增收五六十万元,户均增收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