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东安县把集中育秧作为发展粮食生产、遏制耕地抛荒的关键性措施,凝心聚力,认真把好“五关”,为早稻集中育秧保驾护航。
在重点区域上把好关。突出发挥早稻集中育秧在“压单扩双”、遏制抛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整建制推进”原则,着力在“一季稻插花”、耕地抛荒重点乡镇、村等重点区域,实现早稻集中育秧大突破。各乡镇摸清“一季稻插花”、耕地抛荒重点片、村的底子并建立台帐,积极在上述区域开展以村为单位的整建制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示范,实现一季稻“插花”、耕地抛荒“三清零”。县办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各乡镇创办的各类示范片,做到集中育秧全覆盖。
在育秧主体上把好关。着重引导和培育种田能手、科技示范户等成为育插秧专业户或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引导有能力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拓展服务内容,将服务链条延伸至早稻集中育秧服务,成为新的集中育秧主体。鼓励种粮大户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向周边散户提供育、插秧等服务。各乡镇积极组建专业化集中育秧村级服务站,因地制宜地为专业化集中育秧、插秧提供优质、可靠、实惠的社会化服务,推进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的健康发展,实现“耕、育、种、防、收、烘、销”一站式专业化服务。
在关键技术上把好关。推广良种。集中育秧示范区推广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主导品种,做到一片一品种,并严把种子质量关。推广机插。着力普及软盘抛秧和机插秧,淘汰洗插秧。落实好软盘抛秧“增盘增种”措施,适当增加大田用种量和软盘数量,早稻抛秧每亩大田抛足90个(353孔)~100个(308孔)软盘。机插秧推广应用窄行(23-25厘米)插秧机,着力解决密度偏稀、基本苗和有效穗不足等问题。培育壮秧。严格种子消毒,统一浸种催芽;精细整地,精量播种,施好壮秧剂;搞好病虫防控和肥水管理,提高出苗率、成秧率,培育健壮秧苗。防灾减灾。搞好早、晚稻品种搭配,科学安排播插期,适时早播,确保晚稻安全齐穗。严格控制每批次催芽种子数量,选择有责任心有经验的人员“操盘”浸种催芽,严防死守,确保万无一失。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规避气象灾害,实行地膜保温育秧,坚决杜绝“赤膊”秧。各乡镇按照2~5%的比例育好备用秧,有效应对集中育秧风险,确保早稻秧苗供应和种植计划的落实。
在发展机制上把好关。以专业化集中育秧为纽带,结合土地流转,引导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代育、代插、代防、代管及包产包销等全程或半程式社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延伸专业化服务链条,实现集中育秧等专业化组织、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
在生产管理上把好关。及早计划。在农民确定种植计划之前,深入到村组、农户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组织育秧主体与农户商定好集中育秧事宜,落实集中育秧品种与面积。合理设点。集中育秧点布局以“方便群众、规避风险”为原则,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因地制宜。签好合同。专业化集中育秧主体与农户签订统一格式的育秧服务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并将服务合同装订成册,留档备查。规范台帐。各乡镇建好专业化集中育秧主体育秧面积台帐和专业化集中育秧主体到户面积台帐,到户面积台帐要求农户签字确认,两个台帐及时上报县集中育秧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