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自7月末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干旱,局部地方旱情还比较严重。面对旱情,全县干部群众应对措施得力,多数农作物长势较好,田间地头绿意盎然丰收在望。这得益于通榆县近几年按照“发展生态经济”理念,运用“七大治水方略”,实施河湖联通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适应和避灾农业,抗旱减灾效果明显。
科学实施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环境
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实施河湖连通工程,通榆县充分借助这一重大机遇,本着先把水留下的原则,先行自筹资金1550万元,采取开挖沟渠的方式连通境内所有泡塘,以达到贮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截至目前,通过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共新建和加固渠道18.5公里,建涵桥4座;贮存地表水3.65亿立方米,其中,滞留过境水1.65亿立方米,引进外来水2亿立方米;全县3座水库总蓄水量达24510万立方米(与2011年相比新增库容21056万立方米),水面总面积达89.8平方公里(与2011年相比新增水面总面积70.8平方公里);新生成湿地215平方公里,恢复湿地360平方公里,使全县湿地总面积达575平方公里,总蓄水3500万立方米;新恢复泡塘11个,面积20平方公里,总蓄水8500万立方米。
以上措施的实施,极大缓解了通榆的贫水状况,使地表径流大大增多,地下水位较2012年升高了1.2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今年通榆县降雨明显增多,4月至7月,平均降雨299.5毫米,比多年平均增加50.4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249.1毫米)。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传统耕作方式
通榆县充分抓住国家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的有利契机,全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不仅实现了节水70%的喜人效果,还在增产增收、节约成本、提高积温、省工省时、改善耕作方式、方便田间管理等方面体现了强大优势。
“十二五”期间,省政府下达给通榆的任务是118.5万亩,通榆自我加压,将推广膜下滴灌工作目标提高到150万亩至200万亩。2012年,通榆县以膜下滴灌技术为内容的节水增粮项目的实施面积、工程效益和建设标准均位列全省第一。2012年11月,通榆县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到2014年末,全县膜下滴灌建设面积将达100万亩,实现年节水6400万立方米。近期,通榆将与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引进光伏提水设备制造企业,努力破解井电配套问题,力争到2015年,完成150万亩膜下滴灌建设任务,实现全县年节水1.7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5亿斤、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的目标。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适应农业和避灾农业
近年来,通榆县围绕市场需求,立足旱区特点调整种植结构,从品种结构、种植时间、栽培技术等方面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适应农业、避灾农业,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因地适宜调整种植作物品种。突出发展生育期短、耐旱、节水、高效作物,重点抓好杂交葵花、辣椒、甜玉米、打瓜等作物的种植。加强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棉花、甜玉米等产业发展,2014年,全县葵花种植面积95万亩,辣椒12.5万亩,甜玉米3万亩,打瓜50万亩,同时加快了杂交葵花的推广进度,杂交葵花达到葵花播种面积的50%以上。目前,甜玉米、打瓜正值收获期,产量基本未受到旱情影响。加快作物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推广。今年,重点推广杂交葵花套种西瓜(打瓜)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旱作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通过加快良种良法推广进程,提高了科技到田水平。
抓好订单农业促进高产高效宜。重点抓好杂交葵花、辣椒、甜玉米、棉花等作物的订单,使农民春种知秋收,给农民吃定心丸。日前,通榆县鸿达食品有限公司新建的甜玉米罐头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充分保证了3万亩订单甜玉米的销路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