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严把农产品质量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日期:2014-07-07 16:42 作者:柳涛 来源:吉林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农产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格把好农产品质量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业系统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始终努力在“产出来”这个环节上下功夫,加强源头治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把农产品环境安全关和生产安全关;在“管出来”这个环节上建体系,着力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检测,严格执法,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自国家开展大规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以来,吉林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4年稳定在96%以上,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强化6项举措。

  保护好生态环境。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必然生长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点建设的生态示范省,森林覆盖率高达43.5%,在长江以北(含长江穿过)的17个省中高居第二。保持难得的生态环境优势,打好吉林的“生态牌”,重点是实施好东部长白山区生态修复工程、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同时严控污染项目和企业上马,加快提高生态修复、涵养和承载的能力和水平。

  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土壤、水、空气,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要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对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的划定禁生、限生区域,加强产地污染的治理修复,保证食用农产品生长于优良的环境之中。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合理地使用,能够增产增效,要坚决防止乱施滥用;高毒农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危险之一,吉林省已试行高毒农药专柜销售,逐步实现高毒农药全程可追溯。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好的农产品是种出来的,标准化生产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抓紧制定、修订各项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支持和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制定更严格的企业标准。加快标准的应用转化,推进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业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积极打造和培育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吉林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是否安全,只有通过检测才能验证。在国家、省级检测的基础上,市县也要开展检测、筛查,引导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产地检测,实行检测合格准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大的风险就在于未知的风险,充分发挥3家国家级风险评估实验室的作用,对吉林省的全部农产品开展风险因子排查工作,切实做到防范于未然。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畅通放心农资销售渠道。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实施责任倒查,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产品进行监察。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高毒农药监管、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不法行为,保持严格监管的高压态势。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更多质量安全知识,消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恐惧感。切实落实好属地监管责任和生产者的主体责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的作用,形成生产者诚心、经营者安心、消费者放心、监管者省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氛围。 (作者系省农委副主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