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03 > 第2期

关于印发《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的通知

日期: 2003-11-20 16:59 作者: 来源: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畜牧、农机、水产、农垦)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我部组织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〇〇三年三月十七日

附件:

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针对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后“三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我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特制定《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网络,使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一是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二是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三是用于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四是有限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二是我国加入WTO,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两个历史性转变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我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动员和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分类培训原则。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农民以及农民企业家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

    2.服务产业原则。立足于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现状,围绕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培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致富为目标,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服务。

    3.注重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要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利用各种形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4.创新机制原则。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对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培训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05年,使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的提高;到2010年,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运行机制。

    (二)任务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述五大“工程”培训对象、目标各有侧重,相互衔接。

    1.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现已培训1300万人。计划20032005年培训600万人;20062010年再培训1000万人。8年共培训1600万人,届时,在农村达到每8户农民有1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

    2.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主要是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已培训154万人。计划20032005年培训300万人;20062010年再培训500万人。8年共培训800万人,届时,基本达到每个村民小组有12名优秀青年农民参加培训。

    3.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主要是从参加前两大工程培训的学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植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该“工程”从2003年开始启动,计划20032005年培植农民3万人;20062010年再培植7万人。8年共计培植10万人,届时,达到每个乡(镇)培植23人。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主要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该项“工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计划20032005年培训300万人;20062010年再培训1000万人。8年共计培训1300万人。

    5.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传播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20032010年,农业远程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400门,录制广播电视节目4000小时,编译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800小时,向全国播出100000小时,向农民发送农业科技光盘1000万张。同时,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电波入户计划”实施力度,到2010年,全国90%以上的县能实现电波入户。

    6.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有效整合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并完善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为实施五大培训“工程”提供保障。重点加强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县、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选择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较好的500个县、2000个乡(镇)进行示范。

四、培训重点与内容

    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和即将制定的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划的总体思路,确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点和内容。

    (一)培训重点

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民科技培训实施重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培训农民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中部地区,重点培训农民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和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效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西部地区,重点培训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一要加强国内消费量大,生产有潜力,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有效抵御进口产品冲击的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甘蔗和牛奶等。培训这类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搞好产销衔接,从而实现稳住国内存量市场,抢占增量市场的发展目标;二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有扩大出口潜力的农产品产加销技术培训。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培训这类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技术,重点培训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出口,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发展目标。

    (二)培训内容

    ——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

    ——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

    ——提高农民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等;

    ——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

    当前,要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理清思路,明确重点。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促进农科教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多部门协作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新路子。要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由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是我国加入WTO后重要的“绿箱”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实行中央财政投一点,地方各级财政拿一点,各农业类基地建设、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经费列一点的办法,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接受科技培训创造条件。建议将农民科技培训经费列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要保证各级配套资金的及时落实。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并实行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注重实际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要善于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农民科技培训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和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的教学支撑体系。要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农业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管理、督促与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绩效作为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四)加强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法制化建设

    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加强有关农民科技培训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执法和督察力度。要总结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