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 监测预警 > 油料

农业部发布2002年前三季度我国油料市场分析

日期: 2002-11-13 13:23 作者: 刘忠岫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今年油料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略减或基本持平。1-9月份,油料进口减少,食油进口增加,油粕出口增加。由于油料进口减少以及国内减产,主要榨油原料与主要食油消费品种供给下降。7、8月份国内外主要油料食油品种价格持续上涨,9月份国内部分品种有所回落,国际价格保持坚挺趋势。10月份油料食油价格季节性回落,后期走势要看进口情况。
  一、今年油料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略减或基本持平
  
我部调查显示,今年全国油料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2%左右。其中,油菜籽增长1.5%,花生增长0.3%。预计全年油料产量略减或基本持平,其中,油菜籽减产幅度较大,花生增产。
  二、1-9月份油料进口减少,食油进口增加,油粕出口增加
  
据海关统计,1-9月份,累计进口大豆761.1万吨,同比减少31.8%;进口油菜籽56.7万吨,同比减少62.6%。大豆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政策因素,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出入境粮食和饲料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转基因大豆进口速度;二是价格因素,三季度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比较高也对进口有一定的影响。油菜籽进口减少主要是价格因素,2001/02-2002/03年度,国际市场油菜籽供给偏紧,价格较高,进口加工无利可图,三季度国内基本上没有进口。另外,1-9月份,传统出口产品花生累计出口48.7万吨,增加1.6%;芝麻累计出口6.1万吨,增加28.4%。
  
1-9月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205.1万吨,同比增加64.4%。分品种看,进口棕榈油162.3万吨,同比增加44.9%,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棕榈油配额量较大,二是在价格和加工品质上有优势。进口豆油35.2万吨,增加570.0%,其中,8、9月份进口了26.4万吨,主要是三季度国内豆油供应偏紧,7月份以来价格上涨。进口菜籽油3.9万吨,减少3.3%。
  
出口产品中,豆粕累计出口83.8万吨,去年同期仅出口10.3万吨;累计出口菜粕17.9万吨,同比减少60.0%。豆粕出口增加的原因,一是国内养殖业不景气,豆粕需求疲软,导致供给相对增加;二是国际市场有需求。菜粕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国内供给下降。
  
三、前三季度主要榨油原料与主要食油消费品种供给下降
  
从油菜籽看,今年国内生产减少,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又过高,进口也将明显下降,预计2002/03市场年度国内油菜籽供给比上年度减少,是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
  
油料生产统计口径中不包括大豆,但大豆是国内主要榨油原料。近几年国内生产在1500万吨左右,大约有一半可供榨油,目前榨油需求量有1000万吨左右需要进口弥补。今年以来,由于国内施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政策以及近几个月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大豆进口明显下降,今年新产大豆上市前,国内供给偏紧。
  
另外,花生也是主要榨油原料,不同于大豆和油菜籽,花生的供给比较充裕,并有一定的出口优势。
  
食油方面,菜油、豆油、花生油、棕榈油是我国居民的主要食油消费品种,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菜油和豆油的消费量大约占食油总消费量的60%,花生油占17%左右,棕榈油(主要靠进口)占12%左右。可以说,菜油和豆油的供给对国内食油总体供给状况的影响非常大。今年以来的油菜籽、大豆供给下降直接导致了菜油、豆油的供给减少,因此,前三季度特别是三季度食油总体供应状况明显不如前两年。
  
四、2002/03年度全球油料生产与库存下降,压榨与贸易增长;食油生产、消费、贸易增长,库存下降;主要油料食油品种价格上涨
  
据美国农业部10月份预测,2002/03年度全球油料产量3.179亿吨,比上年度减少521万吨。1995/96年度以来全球油料生产首次下降。主要品种大豆产量1.845亿吨,增加71万吨;油菜籽3217万吨,减少370万吨,是1997/98年度来的最低水平;花生3184万吨,减少127万吨。
  
预计2002/03年度全球油料贸易量7100多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70多万吨。其中,大豆6000多万吨,增加400多万吨;油菜籽600多万吨,减少100多万吨;花生150万吨左右,大约减少10万吨。
  
生产减少,消费增加,2002/03年度末油料库存在上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本月预测为2934万吨。其中,大豆2611万吨,减少563万吨,油菜籽139万吨,减少105万吨,分别是1998/99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预计2002/03年度全球植物油产量9179万吨,消费量9216万吨,分别是历史最高水平,期末库存将继续下降到640万吨,是1998/99年度以来的最低点。
  
由于供应偏紧,库存水平比较低,1999/00-2000/01年度持续低迷的油菜籽、油脂(主要是豆油、棕榈油、菜油)价格在2001/02年度出现回升,预计2002/03年度价格仍将保持上涨趋势。
  
鉴于目前预测的大豆库存状况,美国农业部预计2002/03年度美国大豆农场价格为185-220美元/吨,高于前四年度的价格水平。考虑到美国是世界大豆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其大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大豆价格水平,可以预计1998/99年度以来持续低迷的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将于2002/03年度明显回升。今年8月份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价格已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五、国内外主要油料食油品种价格7、8月份持续上涨,9月份国内部分品种有所回落,国际价格保持坚挺
  
由于夏收油菜籽减产幅度较大,国内资源量明显减少,企业抢购,农民惜售,5月下旬上市以来,油菜籽价格不断上涨,并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就监测的江浙地区来看,5月末至6月初,油厂收购价在每吨1900元左右,略低于上年同期;6月底涨到207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高7.3%;7月底涨到219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高12.3%;8月底达到了229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高6.5%;9月中下旬在2300元左右。由于供给偏紧,西北地区秋收油菜籽价格也比较坚挺。
  
受油菜籽、大豆供给偏紧的影响,三季度国内花生价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涨。9月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2级花生仁价格每吨3365元,比8月份涨5.1%,比上年同期高8.5%。
  
受进口减少以及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不断走高的影响,7、8月份国内大豆价格持续上涨;9月份进口大豆采购量增加,新产大豆也即将收获,大豆价格有所回落。
  
7、8月份,国内食油市场行情看涨,主要消费品种菜油、豆油、棕榈油价格持续上涨并达到2000年初以来的最高价位,两个月的时间内,江浙地区菜油上涨幅度达17.7%,山东地区豆油上涨幅度达22.4%,天津地区棕榈油上涨幅度达13.2%。8月底菜油的价格是每吨5615元,比上年同期高14.3%;豆油5437 元,比上年同期高19.5%。菜油、豆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国内夏收油菜籽减产;二是我国实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国际市场油料价格上涨,导致大豆、油菜籽进口同比明显下降;三是中秋、国庆“两节”前,短期内食油采购量增加;四是国际市场食油价格上涨,3月份至8月份,全球豆油价格已经上涨了40%。
  
9月份以来,国内食油价格又逐步回落。9月下旬菜油每吨5325元,比月初下降4.1%;豆油4950元,比月初下降12.1%。主要原因是:8、9月份豆油进口增加;食油消费高峰期已基本结束;秋季油料即将上市。
  
国际方面,三季度主要油料食油价格总体仍保持上升趋势并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点。9月份,油菜籽汉堡到岸价每吨2122元,比8月上涨5.8%,比上年同期高11.8%;花生鹿特丹到岸价7253元,比8月涨22.4%,比上年同期高5.4%;大豆美国港湾离岸价1826元,比8月份涨0.7%,比上年同期高19.6%;菜油鹿特丹离岸价每吨4346元,比8月涨0.3%,比上年同期高20.1%;豆油鹿特丹离岸价4111 元,比8月降0.9%,比上年同期高27.7%;花生油鹿特丹到岸价5874元,比8月涨6.4%,比上年同期高6.6%;棕榈油马来西亚离岸价3291元,比8月降7.0%,比上年同期高25.9%。
  
六、10月份油料食油价格季节性回落,后期走势要看进口情况
  
10月份,大豆及秋季油料大量上市,油料食油价格出现了季节性回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但今年的价位水平仍明显高于上年同期。主要原因,一是前期大豆与食油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二是国内大豆与食油产不足需,要靠进口弥补,而国际市场油料食油库存下降较多,价格处在近三年来的较高价位水平上。
  
另外,油菜籽由于总体供给水平下降,而秋收菜籽产量大约仅占全年菜籽产量的10%,油厂抢购,农民惜售,价格仍比较坚挺并将保持这种趋势。后两个月其它油料食油品种的价格走势要看大豆、豆油的进口情况。据有关方面信息,四季度国内将有一定量的大豆、豆油进口到岸,如果进口量比较大,到岸价格比较低,国内油料食油价格将很难上行;如果到岸价比较高,国内油料食油价格将有所回升。

附图1

国内菜油、豆油价格走势图

资料来源:上海邦成信息公司

 

 

附图2

国际市场主要食油品种价格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