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打好四张牌 蹚出五有路 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1-04 打印本页

 

山西山多地少,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高度重合,辖有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西挖掘特优禀赋,打好四张牌,拓展五有机制,脱贫县“一主两辅”主导产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今年上半年,脱贫县特色主导产业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433元。

一、打好四张牌,做精做足土特产。打好顶层设计牌。出台《山西省“十四五”农业现代化三大省级战略、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每年制定工作方案,构建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打好有机旱作牌。传承发扬传统耕作优势,实施集蓄降水、土壤培肥、旱作节水等十项工程,58个脱贫县全部建成省级有机旱作示范片。发布“有机旱作·晋品”团体标准30项,脱贫地区“两品一标”达1453个,培育优势区域公用品牌10个。打好特色优势牌。依托小杂粮、草食畜、冷凉菜、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指导58个脱贫县全部确立“一主两辅”主导产业,打造了大同黄花、吉县苹果、中阳木耳、沁州黄小米、右玉羊肉等一批特优农业强县。打好加工转化牌。支持发展脱贫人口参与度高的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产能向县城、中心村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集聚,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培育帮扶基地221个,发展帮扶车间1922个,发展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项目167个,吸纳带动脱贫人口就近就业增收。

二、拓展新机制,利益联结到农户。聚焦“一主两辅”主导产业,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构建拓展“五有机制”。有志想做。强化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结推广“隰县玉露香梨+电商岚县土豆花开百姓富安泽连翘花结出富民果38产业脱贫范例、十佳脱贫致富带头人、40个产业脱贫模范等典型,用身边事教育影响身边人,让脱贫群众心热起来、手动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事可做。大力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安排资金2.2亿元,对脱贫地区发展特色种养、夏秋冷凉菜、优质果药茶等劳动密集、技术集约、收益丰厚的特色产业分别给予每亩1003万元的补贴。安排资金2亿元,打造13个高质量庭院经济示范县,户均奖补2000元,惠及363个乡镇、2798个村,带动8.61万脱贫户和监测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有技会做。按照“培训持证一体、产业就业融合、增效增收同步”思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确保有意愿、有需求的脱贫劳动力接受培训,截至10月底培训脱贫县农民18.31万人、颁证7372人。有钱能做。联合省财政厅等4部门出台乡村振兴资金和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协同使用指导意见。2023年全省到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达到79.7亿元、占比61.8%11584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贷款33.8亿元,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205个,把猪、牛、羊等牲畜活体纳入抵质押物范围,建设智慧畜牧贷场景464个、贷款金额5.22亿元,智慧畜牧贷覆盖所有脱贫县。有人帮做。出台《更好发挥驻村干部作用助推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通知》,2.3万驻村干部走访农户325.2万户,组织动员三农干部、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制定包联帮扶服务清单,汇聚产业帮扶工作合力。

三、聚力抓推进,扛牢责任不懈怠。省委成立巩固衔接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产业帮扶工作,印发《山西省2023年特色产业帮扶行动方案》。聚焦脱贫攻坚产业帮扶问题整改,省委书记、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巩固衔接问题整改暨工作推进会,省委农办出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省农业农村厅抽调专门力量,实地调研提级指导整改。开展巩固衔接工作大比拼,特色产业帮扶是工作重点,46个重点帮扶县县委书记同台汇报展示。组建巩固衔接工作专,明确38个省直部门任务清单,建立常态化联系和调度机制,压实市县和行业部门责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