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党总支自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开展对口帮扶以来,深入挖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山地农业特点,重点立足“村”级单元建设,做好做细乡村发展规划,用好用活农业科技资源,助力赤城县大海陀乡高栅子村提前脱贫出列,并以“点”带面,积极探索科技振兴乡村之路。2019年5月,高栅子村村委会代表专程来到北京,向科技发展中心党总支及党员干部送上了沉甸甸的锦旗。这既表达了农民群众的拳拳心意,也体现了科技发展中心的帮扶实效。
一、强化扶贫关键点,大力推动基层支部共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视察时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为强化支部这一扶贫“关键点”,科技发展中心党总支与高栅子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合作共建。科技发展中心党总支先后派出60余人次深入到赤城县和高栅子村开展科技帮扶,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带队参加活动,通过合作共建,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搭建起党员干部交流平台,更好地发挥双方优势,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帮扶模式,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产业链上的引领作用,把贫困户嵌在产业“链条”中,构建以党支部为主导、合作社为载体、贫困户参与的格局,实现所有贫困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全覆盖。
二、培育科技示范点,立足优势做强特色产业
高栅子村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生态类型多样,全村共有耕地2000亩,具有种植架豆的传统。但由于产品单一、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特色不鲜明、附加值低,农民增收乏力。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为特色产业发展趟出了一条路子?2017年至2018年间,科技发展中心在当地投资建设了10座大棚,进行设施架豆种植示范,鼓励当地农民承包种植,当年的收益就超过了露天种植收益的4倍,为高栅子进入设施农业开辟了广阔前景。这些大棚“示范点”,让当地承包大棚的村民充分尝到了甜头,大家通过对比设施栽培与传统露地种植的收入效益,纷纷感慨“种20亩旱地不如这一个棚”“要想富,多建大棚是条路”。在科技发展中心的帮扶和影响下,今年以来当地已有近200多个大棚拔地而起,种菜大棚真真切切变成了农民的“小康棚”。
三、打通产学结合点,组建农民田间技术学校
谚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栅子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高中以上(含高中)人数65人,只占全村人口的14%;初中人数225人,小学人数140人,甚至还有文盲。农民的文化程度限制了掌握新技术、开拓新视野的能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建设等工作难以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积极努力下,2018年11月,科技发展中心、张家口农业科学院、赤城县农业局共同创办了高栅子村农民田间技术学校。有了这所学校,村民可以常态化地得到技术培训、咨询指导和答疑解惑,也使得帮扶双方多了一个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更打通了产学之间的“结合点”。田间学校的第一课,请来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低碳协会、北京市农业局、张家口农科院的资深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年近七旬的老专家把“炕头”当讲台,跪在上面为村民板书讲解农业技术;农民群众把“客人”当“家人”,敞开心扉求经问宝。互动式的授课方式既让农民们感受到了温暖,又树立了脱贫的信心,更让大家掌握了致富的本领,也为实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找准新的出发点,编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高栅子村整体脱贫以后,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科技发展中心牵头有关单位,通过深入分析河北省赤城县高栅子村的产业优势、发展路径,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5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等部署要求,在坚持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基础上,专门为高栅子村研究编制了乡村振兴规划。规划对该村经济发展做出阶段性谋划,科学确定乡村产业、生态建设、宅基地农房、人居环境整治和社会事业等设施,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顺利开局起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村民全程积极参与到规划编制过程,确保规划切实可行,接地气,有实效,进而为乡村振兴找准了“出发点”,画好了“行军图”。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供稿)